最近以為文化相關消息比較淡,因為獅子王上映,全部都是廣告。沒想到自由今天又搞一個特稿出來,針對國際交流與表演藝術進行剖析。

先前也聽藝術人在抱怨,文建會對他們出外展演的照顧不夠,上網一查,就最新主計處公布去年的預算來看,根據政事別下文建會的業務分類,情形簡介如下:

1.2007年中央政府預算項目內,文建會預算數約56億元,執行了52億元,預算總執行率在93%以上;其中就各項業務來看,執行率最高的是一般行政(99%),最低的是文化發展業務(85%),表演藝術業務在95%、國際交流在93%。
2.如果就各項預算的占比上看的話,我們將文建會的預算編列表再整理成百分比,並且用橘色框框標起來。其中更針對總計類(含立法院追加減後的預算、以及執行後的實現、應付後的決算)用更深的橘色標起來,並進一步比對占比情形。
3.其中可以看到,2007年的文建會業務以人文及文化傳播業預算比例最高,為24.81%、最低的是國基文化交流業務,為3.55%(即文建會每一百元,僅編列3.6元給國際交流),表演藝術業務為編列第二高的(19.73%)。另外在執行狀況上,也接近於預算編列的百分比情形,如國際文化交流業務,執行率佔總執行率金額的3.56%。

主計處刊載的文建會預算,小弟整理成一個EXCEL。
http://www.badongo.com/file/10692616

可見文建會至少到去年預算編列上,在國際交流部分上,比例偏低;但其實他們編列在表演藝術的預算不少,比例大概都第二多,則,表演藝術不是沒錢,是要問,錢花到哪去了?
下面的消息比較偏向的是,國際交流、人才協助上,如果報導沒有渲染、誇大,則,過去文建會在協助藝術政策與藝術產業的方針上,可能有些問題;至少跟韓國文化部與振興院的作法不太一樣,韓國相當重視國際交流,甚至誇張的還會搶奪華人圈的象徵人物(他們怎麼不認養一下中國的一些暴君、或是東北出身的軍閥,說他們是韓國後裔?怎麼不說侵略韓國的豐臣秀吉是韓國後裔?可見韓國在搶奪華人圈的象徵圖像上是挑選過的。)

=========
<文 化 評 論>公資源到底為表演藝術做了什麼?
記者趙靜瑜/特稿

台灣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此地的作曲家與樂團帶到了德國柏林,參加由歐盟所贊助的歐洲古典青年音樂節;來自日本的鋼琴家藤田梓在台灣舉辦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讓全球樂壇知道台灣有這樣一個國際級的比賽,但在辛苦與榮耀的背後,卻得煩心一連串的債務。

把台灣的音樂文化帶往國際,委託邀演台灣作曲家的作品,讓世界看見台灣,這不正是文建會應該做的工作嗎?讓世界聚焦台灣,令亞洲甚至歐洲的鋼琴好手願意報名比賽,看見台灣有能力組成國際評審團的水準,這不是文建會應該做的工作嗎?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正在做的,不正是公立樂團的「義務」?鋼琴家藤田梓在做的,不正是文建會的責任?

拿納稅人的錢演出音樂會,還有寒暑假可放的國家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以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這兩年來有哪一個登得上檯面,獲得「像樣的」世界樂壇邀約?當這些拿公家薪水的團員還在逍遙、放暑假接外快,民間真正有熱情的音樂團體幾乎都在國外辛苦奔波,回過頭來還要按著計算機,向民間企業磕頭募款,算一算還有沒有錢可以租場地繼續排練、支持理想。

國內三個公家樂團呢?對於國內作曲家的委託創作,少得可憐,彷彿是對作曲家的施捨;還找一大堆外國藝術顧問、客席指揮、準音樂總監來浪費台灣人的錢,到目前為止看不出有何成效,這些公立樂團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在文化組織架構面臨重整的同時,社會各界都該認真檢視這些公家樂團存在的必要性。

文建會或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對這兩個活動都有補助,但是前一年核可的補助金額是否能因應物資上漲、成本增加?或是,有發放資源權力者「吃定」民間文化界?總統馬英九說要「苦民所苦」,看來對文建會而言,只是供在主委桌上麻木的口號。

自由時報:2008.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