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往看到民生報的網路辦,發現有幾篇文章,探討過去我們探討過的一些主題;這一篇,是探討諸如博物館免費、文化是不是要使用這付費的觀念。

胡自強的說法有趣,他要先把觀眾『騙』(請)去,之後在慢慢開始收費;他的意思是先培養一般市民的藝術觀賞習慣,之後再建立市場機制。當消費者願意消費時,你藝術品才賣得出去。

第一個基本問題:藝術要成為市場嗎?如果藝術要跟市場脫勾,比如文化因為象徵一個國家的精神,所以一定是國家的責任,政府需要全額的補助;那這就無關呼
第二個,如果要進入市場,我們發現困難在於:一般的民生消費品,諸如衛生紙,他不用先訓練使用、欣賞能力在去消費,但是如果出現文化消費生活訓練、美學教育、白吃午餐之類的討論與觀點,則,文化產品的販售相對而言比一般消費更困難許多。

究竟,要不要做文化消費的訓練?很多人說要美學教育;但是,這有一個目的論的預設:似乎為了要能賣出去,所以要先訓練消費者。這是市場經濟嗎?當訓練出來能欣賞某些派別,是不是意味其他類型、品味的文化消費就被排除(因為教導過程、或是白吃的午餐沒有這個)?

還有,親民與媚俗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很多人說交響情人夢讓古典樂很親民,但又有人說他媚俗;是維持文化藝術的高貴性與神聖性?還是又打入庶民生活,讓米勒跟雞蛋布丁一樣普及?

======
白吃的午餐能文化均富?
Posted 2008-06-11 21:16 記者 陳小凌
 
【文/陳小凌】白吃的午餐能文化均富嗎?文建會副主委張譽騰日前表示有意推動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等實施免費入館參觀,來照顧弱勢族群和提升民眾文化參與的機會。由於馬蕭競選時,承諾大幅將文化預算佔總預算從百分之一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四,文建會希望能用新增的預算,補貼民眾參與文化活動,並從直屬文建會管轄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尚未開幕的台灣歷史博物館等率先實施免費入館參觀。這項「文化均富」的理念,忽略當前文化藝術的生態環境,還未能達到此一政策可行性。

提供免費入場真能提升國人文化參與的意願嗎?以目前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門票才三十元,比起咖啡連鎖店的一杯咖啡都要價廉,全面提供免費入場,是否會造成全家老小進博物館來享受「免費冷氣」,蜂湧人潮影響藝術觀賞的品質,反倒浪費國家資源。從這陣子頂著艷陽排隊看米勒特展的民眾,上百元的門票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親近藝術的意願;收取象徵性的門票,除維繫博物館的運作,觀眾花點小錢買門票也會比較認真品賞博物館的展覽。真要實施免費制,以當今故宮的觀眾有一半是外國人,真正嘉惠的目標在哪兒!

其實,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目前都已規劃有免費時段,故宮是每週六延長開放至晚上八時三十分。這項措施與歷史博物館每週五晚間六時三十分至八時三十分的「華燈」活動相呼應,免費提供和增加市民夜間品賞藝文的活動。至於服務弱勢族群和學校團體,當今故宮、史博館都有預約登記,免費入館的方案實施中。

文建會想仿效英國實施博物館免費入館制之前,還得先過財政部這一關。根據規定,博物館的門票收入一律得上繳國庫。文化界多年來一直希望能以賦稅優惠等辦法獎勵民眾觀賞表演,卻總是過不了財政部這一關。此外,國立的博物館目前仍屬教育部管轄,如何凝聚共識,亦是必須面對的焦點。

其實目前國內並不缺免費的文化展場,各地的文化館一直都是免費的,但多年來民眾的參與有多少?文建會希望落實「文化均富」的理念,何妨從各地的文化館進行,整理和擷取出各地風俗民情的特色,提升展覽和表演的內涵及服務品質,這才是真正普及文化,親近民眾的作法。從歷年來文建會規劃的社區整體營造、閒置空間、華山特區、文化創意產業等,多少個隨歷任主委更新提出的文化政策,真正貫徹執行、見諸成效有多少?若真要「根留台灣」,就從最務實的各地文化中心做起吧!
 

民生@報

http://news.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06110031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