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今天在發表在經濟日報上的一個綜觀文化創意、創意文化之間的評論。

小弟都會看這種評論,然後看看跟現在的現況有啥差異。
文中說的觀點對不對?對阿,文化創意又不只是這些領域而已,尤其不只是會吃法國料理的人才懂、才能從事。

但是文中到底說了什麼?還真的不知道耶,立論也頗為空泛,應該說,台灣現在在文創上迫切的是什麼?優勢的是什麼?還有哪些立即會影響的因素?哪些是結構因素有待長期突破?

文創在探討與分析上的危機,或許應該是抽象泛論太多了吧?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也會有人主張,我們案例很多,諸如下面的螺絲是可以引發出創意,但更具體的作法?以及螺絲這個工廠,怎麼跟其他朋友合作串連?


今天中時還有個讀者投書,大談蚊子館與博物館;我比較注意的是他最後一段說,博物館要跟其他領域合作,突顯出特色與個性;反而一篇檢討博物館的文章,比泛泛而談還具有啟示。

===========
文化創意vs.創意文化
 
【經濟日報╱林文一、邱淑宜】 2008.06.28 03:07 am
 
 
「文化創意」的詮釋,常常將創意產業簡化或侷限於文化領域,基本上這是一種對於創意鼓勵與創意發展的窄化與制約。因為文化產業常常被簡化成為一種品牌或是特定產業,如服裝、設計、音樂藝術等,但創意不只侷限於所謂文化產業領域。

台灣和英國,在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或創意產業的定義時,都同意它是源自於創意、專業技術、天賦才能或文化的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潛力;但是在界定其範圍時,卻都將它限定於藝術、音樂、文化、電影、電視、廣告、出版、設計、時尚、數位休閒娛樂等。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導向的發展計畫,常常因為上述的原因導向一種特定產業、菁英化、品牌化與雅痞化的發展模式,針對菁英培育所謂的文化人、設計人、美學名人等等。

但是其實更重要的是重視「創意文化」。涵蓋各種領域、各種專業與各階段的教育,鼓勵創意的文化和生活,必須重新思考各種產業都有創意產生的可能性,各種階層的人都有創意產生的潛能,進而各階段的教育都有培育學生的創意的需要。

主政者應重新反省,現行產業政策是否真的可以鼓勵各種產業都有創意的可能性?台灣的教育是否真的重視創意文化的鼓勵和發展?台灣的社會是否真的接收所謂創意文化的觀念?

當主政者過度執著文化創意時,其實正可能是扼殺了創意文化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只鼓勵特定的產業、對象、菁英與品牌等,反而讓非上述的產業、人與機構無法分享這個資源,先天上就被認為是沒有創意潛力的對象。因此,重要的不是將創意侷限於狹隘理解下的所謂文化領域,而是鼓勵創意的文化。

台南縣三星科技,被譽為台灣小鋼砲。為了生存公司轉型成為做高價的螺絲和螺帽,真的是創意螺絲!三星科技總經理吳順勝直言他們所製造的螺帽是藝術品,用在各種高科技精密的儀器上,例如汽車、航太、國防。可見做螺絲的黑手產業,也有許多發展創意的可能性,不一定只有穿得很雅痞、時尚的人才可能有創意。

設計或創造力教育,過去被窄化為只針對資優、天才或天賦異稟的學生。但是英國建築師 是一位有識字困難(Dyslexia)的人,童年時期曾被送至專為發展遲緩兒童所設的特殊學校。他2006年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陳述:「我失去了自信,那是我人生最殘缺無力的20年」。現在他卻是世界知名建築師,還在2007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我們相信設計、創意能力,不是只有吃得起法國料理的孩子才可能有,吃菜脯長大的孩子也可能有無限的創造力。就讓我們從開始重新檢討阻礙「創意文化」的障礙做起吧!

(作者林文一是倫敦大學King's學院博士候選人、邱淑宜是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博士候選人)

【2008/06/28 經濟日報】
 

=========
公立博物館,別當蚊子館
2008-06-28 中國時報 【梁光余】
     今夏,不但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印象-畢沙羅」經典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也舉辦了「驚艷-米勒」特展。這的確凸顯了這二所博物館的朝氣與活力,也奠定了它們不可被取代的價值與地位,值得肯定與讚賞。

     不過,其他分散在台灣四處的公立博物館,在漫長的暑假期間,又能用什麼東西去展現出自己的活力與責任感?難道又是以經費不足作為藉口緊緊關閉某些展場大門敷衍觀眾?還是仍然要用公務機關慣有的經營心態,草率而又隨便的拿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展示濫竽充數?公立博物館千萬不能用這種冷漠與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花錢買票或免費入場的觀眾。要知道,博物館心中如果沒有觀眾,觀眾心中也不會有博物館,博物館一定要先學會尊重觀眾,才能獲得觀眾的尊重。

     在中部,有一所曾經享有過盛名的博物館,在公立博物館當中,是除了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外,經費最充裕、人力最豐沛的博物館。令人失望的是,今年暑假,就像是罹患了憂鬱症一樣,雖想為觀眾做些什麼,卻發現似乎什麼都無能為力。就這樣,眼睜睜放棄了為觀眾在炎炎夏日裡行銷與服務的大好機會,更將這些年來所累積的一些光彩輕易的拱手讓人。

     實在想不透,為什麼一所每年擁有六億多預算的國立博物館,竟然在暑假推不出一檔像樣的特展。公立博物館豈可因為資源太多而缺乏了動力,因為保障太多而喪失了活力?沒有動力與活力的博物館還會有什麼責任感?

     幾乎所有的公立博物館都非常厭惡與排斥「蚊子館」的稱謂,但是,當博物館在被譏為蚊子館之前,可曾真正領悟出一個最起碼的道理,那就是「要想留住觀眾的人,應先抓住觀眾的心,要想抓住觀眾的心,應先要有吸引觀眾目光的特展。」其實,任何博物館,要是只會終日自怨自艾人力與經費不足而選擇逃避,所有理由都只是一種藉口。公立博物館如果連觀眾需要什麼都不以為意,又怎會在意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文化傳承與社會教化的任務如何達成?博物館似乎應該隨時反躬自省,到底為觀眾付出了多少心意與努力,如此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正確態度。

     公立博物館肩負文化責任、教育責任與社會責任,如果連在暑假期間,都無法推出一檔吸引觀眾的特展,有誰還能相信它會是所負責任的博物館?當有死忠觀眾沉痛的表示:「博物館一直沒有進步,以後不想再來。」面對觀眾的抱怨,博物館除了不能裝聾作啞無動於衷外,也不該讓自己應負的責任在驕傲或怠惰中逐漸消失。此外,公立博物館絕對不能用自我放逐的方式,放棄了自己應有的理想與責任,相反的,更應以積極的態度與作為,勇敢面對一切改變並接受所有挑戰。否則,萬一不幸淪為蚊子館,恐就大勢已去後悔莫及了。

     公立博物館最怕被一些不實的數據掩蓋了真相而迷失自我,尤應切忌長期沉醉在過去榮景而沾沾自喜。博物館須做好組織管理與專業分工,致力於塑造個性,凸顯特色,用心經營,唯有如此,才能贏得掌聲並創造出自己的存在價值。老實說,博物館或美術館如果淪落到連免費開放都門可羅雀乏人問津,哪還有什麼資格夸談使命與任務?(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