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的單位、朋友其實不只一系,圈外人的施董前陣子傳出要參一腳,似乎動作頻頻,見了一些創作者,現在又開了這個座談會,探談文創問題。
很多人都直陳文創在台灣未來會有機會,但一直說不出機會在哪,很多空泛口號與言論,談問題更是,施說,現在文創問題在不會行銷、以及沒有把客戶當為中心,這個話一聽就採了某些人的線,尤其要尊重文化、重回文化本質的觀點,『客戶』為中心等於就是商業化,就是犧牲;所以一直傳出所謂公共化、要政府認捐,擺脫資本主義機制。
公共化、應該不會是下文這些座談者的觀點,尤其下面都是『長』級的,甚至都是企業的負責人,則,他們談出來的文創觀點,跟一般談文化政策時不太一樣,經濟面重於文化面,也無怪文創常常要分家,使用語言體系不一樣。

施參與文化產業,是好還是壞?是幫文化人當品牌、通路與顧問的推手?還是奸商販賣藝術?應該各言爾志吧?
不過台灣究竟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第一個應該是台灣本身不可或缺性(這是否是藝術本質?不敢說),這個要高度觀察、長期培養,縱使中、港同為華語圈都不能替代。
第二個是周邊輔助機制:我想施董近來談的觀點都提到很多要素。
第三個是無對話、無社會溝通狀態。上面已經提到,不同陣營的人使用語言體系不一樣,觀念不一樣,甚至文化是公共政策?還是市場機制都沒有敞開了來談,所以20世紀的老辯論:文化工業?至少在台灣尚未解決,只是擱置。當然無溝通、無理解更就不合作。

=======
施振榮:推文化產業要加強行銷
2008-06-21 中國時報 【陳鳳英/台北報導】
     品牌當道,政府近來加入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的行列,卻一直不得要領。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20日表示,套用「微笑曲線」觀察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曲線一端是創新研發,另一端就是行銷,尤其文化創意產業無法套用電子業的代工模式,完全得自創品牌,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時,亟須強化行銷功能,才能打響台灣文化創業產業的品牌。

     工總昨日邀請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日本資生堂名譽會長福原義春、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工總理事長陳武雄等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等進行會談,共同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景把脈。

     施振榮不諱言,長期以來台灣產業只知道追求降低成本,但文化價值在整個經濟發展不被重視;文化人創作時也沒有以客戶為中心,而是以自我欣賞為中心,如此一來文化創作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產業。

     施振榮更直言,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常把「有錢好辦事」掛在嘴邊,但除了錢之外,文化創意產業應透過企業經營模式,找出與社會有關連的營運模式,唯有藉由模式的運作,創造經濟規模,文化創意產業的營運資金自然源源不絕。

     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台日企業文化都出現質變,尤其近來部分日本老牌商號,陸續爆發商品造假事件,震驚日本社會。

     現年77歲的福原義春指出,過去日本企業提倡終身僱用制,「美式企業文化那種把人當機器零件的做法,日本人完全不能接受」,但現在的經營環境也必須講求效率,日本企業正積極思考如何擷取美國企業經營模式優點,結合日本傳統經營文化所長,也許十年後才能找出最符合日本企業的經營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