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吳興國也投書了,談到他在大陸演出的、以及一些關於台灣文化出口的擔心。

我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第一個,文化外交問題,文化固然是是最容易外交的項目之一,但是,文化若只為外交服務,最後還是可能落到吳一開始所談到的零和遊戲裡面,充當工具甚至打手;君不見連打個棒球,甚至就在台灣打個棒球,就可以激起國族主義。

第二個談到政府,我又去思考最基本的問題:政府為何一定要支持藝術團對出口?這是義務、還只是政策選項之一?如果是義務,猶如政府收了稅一定要有明白的預算審查過程,那批判有理,但如果只是一種政策選項,會隨人、黨派而變化,尤其,如果不是政府的義務,則是我們在理解上預設了立場而已。同時,我還想到的是最近跟網友們談的施政與彈性,這個東西,如果台灣有類似文化振興院的角色(行政法人),應該是他們的工作,不過,對彈性,小弟一開始也頗為高興,最後仔細一想,還是怕怕,因為如果一如吳所建議的方案,也可能讓這些場地、節慶都落到國外大團身上,因為『彈性』。

第三個則談談吳所謂的倒數計時,其實中國在經濟崛起後,文化、藝術與娛樂面也樂於跟美國人合作台灣其實先前是相當好的跳板,因為這一塊台灣跑前面、包括體系都比中國完整,到現在,對岸當紅藝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台灣出身(科西嘉才出一個拿破崙呢!)的,但是現在中國因為大製作,對不太懂華文文化者而言,的確站上霸主地位。台灣不是沒機會,而是要思考自己的戰略位置,台灣應該再走什麼角色?要深刻思考、普遍論與嘗試(嘗試對台灣人是陌生字眼,因為台灣人喜歡買、代工,比如買石油),還有,這種靈活的戰略,期待政府、要政府協助,如果問到小弟,我是悲觀的,一個指標就好,台灣推觀光,如果7月陸客真的來台,台灣準備好了嗎?陸客觀光是天上掉下來給台灣的,如果都沒準備好,那哪有機會推其他更高難度的?

========
中國時報 2008.06.15 
台灣的文化 倒數計時中
吳興國

     因為歌劇《秦始皇》,我又回到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首演完畢,全場四千多名觀眾起立鼓掌,久久不歇。然而這次掌聲的主角不是我,是天王男高音多明哥,是張藝謀的舞台設計團隊,以及作曲家譚盾。

     然而,即使我只是配角,我還是全力以赴。因為欣賞藝術家的表現,進而對可以產生這樣的藝術的文化土壤而好奇;這種好奇,是不分國籍,是沒有負擔的。

     台灣的藝術團體長期以來,都感到自己在國外表演展覽,是在單打獨鬥,沒有得到政府太多的幫助。是的,「當代」、「雲門」每次出來,都得到文建會的補助;然而,那些錢,通常只是基於「扶植團隊」的理由;但,這些有限的援助是不夠的,我們在海外演出,並不只是要滿足我們的虛榮心,而是把「台灣」的名號打出去。

     外交部花了很多錢在政治公關上,但這不會有什麼立即的結果。在中國把台灣的外交定位為「零和遊戲」、「有我無你」的情況下,我們實在不容易有結果。但是,文化外交就不同了。這不但是軟性的,而且是可以大家並存的。同樣是京劇,台灣可以有,中國也可以有;因為國情的不同,會發展出不同的表演風格,當他們看到「當代」的表演時,往往會驚訝:是什麼樣地方,可以讓一個藝術家來發展出京劇的《李爾王》、京劇的《等待果陀》?於是他們開始對台灣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在此了解當中,也發現了台灣與中國的不同。

     如果政府把文化表演當作是一種外交,就不必擔心是在拿國家的資源補助個人,就不需要只是被動地等代表演團隊受邀再加以補助。例如,在很多重要的表演場合,首演結束後都有舉辦歡迎酒會的習慣,外交部、新聞局大可支持這些酒會,邀請各國人士看表演之後再參加酒會,讓他們有機會聽聽他們口中的台灣。

     政府各駐外單位,可以包下一定數額的演出票,分送當地重要的政經學界藝術領袖,請他們來看表演;一方面緩解演出團隊的賣票壓力,一方面讓他們親眼見到當代的台灣。政府甚至可以租下一個場地一個月,做個台灣文化節,讓台灣的團體可以在不必擔心盈虧的情況下演出;當地人也可以知道可以在那段期間看到台灣。

     韓國是近年來文化工業出口特別有成效的國家,不管是Rain、Cooking、Jumping,到現在的《大長今》音樂劇,都打下了很好的口碑。或者政府是不是也能與表演團隊共同發展出一個可以拿到全世界都驕傲的文化產品?

     很多熟悉華文世界的人都認為,談創意,台灣是最優秀的。這是因為台灣有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環境,人民的教育程度普遍高,鼓勵創意的發展。但這不會是永久的。如果台灣政府現在不加把勁,等到中國的表演團隊也整體具有國際水準時,台灣的空間就更加小了。台灣的文化產業,若無國際視野和專業認知,就只好等著被淘汰、除名!

     (作者為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