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透早跑了趟水準,順手買了本4月才出的『你在看誰的部落格』。水準老闆一再推銷他的五折書,沒有心動。

這本跟我們先前探討的一本『誰綁架了文化創意』若連讀,心得會有不少,因為剛好一本一正一反的理論,都是針對網路與數位對生活的影響,包括談到對於舊媒體、新媒體之間的差別。
還有,作者基恩在書裡面也點名了『誰綁架了文化創意』,認為雷席格的言論有所問題。

在電視等媒體出現後,對於菁英、大眾之間的辯論便沒有停過。這一本也是這個基調,如果你觀察她的英文書名,可直譯為業餘者的崇拜。就可知道她的調性。
基恩是一個對現在共享、DIY的數位文化相當質疑的觀點,他認為,傳統守門人、編輯才是好的訊息把關者,因為現在透過諸如YOUTUBE等媒體,沒錯,的確有更多機會秀出素人與平民的觀點,但是,更多是垃圾訊息,未經證實的輿論,若以這個角度看,所謂業餘者的新聞,根本不值一看,充滿謊言、垃圾、誇張報導等,反而不如傳統媒體,而且他強調:媒體都是花大錢、要面對社會乃至於法律責任的,躲在電腦後面的部落客,有哪幾個為了言論被抓去關、丟掉工作?

首先他批判的就是WIKI,WIKI強調業餘者,而且許多輿論認為她不輸大英百科全書;基恩說,這根本是一個胡扯的網站,其條目增加的速度、品質都亂七八糟,充滿胡言亂語,怎可跟累積百年、專家匯聚成著大英百科全書比擬?如果可以平起平坐,那花這麼多錢培養專家研究算什麼?

基恩砲轟的,都是現在相當知名的媒體與觀點,比如他對GOOGLE、YOUTUBE、MYSPACE相當不耐,點名長尾理論,認為根本不可取。

但是基恩的論述,其實還有點問題,比如他對長尾理論的解讀有點問題,因為長尾是預設著大眾產品的出現,只是認為小眾產品現在有其管道,而且,基恩說長尾的出現會迫害小眾通路,諸如獨立書店;
另外對雷席格的解讀,也頗有問題,他認為雷席格觀點似乎過份強調網路創作自由,最後在不斷複製下,大舉破壞既有媒體的利益,殺光這些辛苦經營的媒體(比如音樂),但是才不久前我們介紹的雷錫格書,他只是質疑美國過去對著作權大致都採取寬容態度,為何現在音樂等產業,要如此嚴厲打擊素人的創作?以及,他不反對著作權,只是認為現在對智慧財產權的觀點有所問題。

簡單說,基恩在引述他人觀點時,過份簡化,將特定觀點大舉擴大。這讓我想到,馬克斯在後世常被認為是經濟決定論、批判主義等,然後被視為過氣,如果沒讀過馬克斯原書,常會被後世這些過於簡化的觀點(常常是美國學者)給害死,馬克斯在世的時候還批判過馬克斯主義、批判過經濟決定論。基恩這本書讓我想起這件事情。

不過基恩的東西也值得我們進一步反省,網路資訊是爆炸的,當業餘者開始也有自己管道、甚至可以跟一般的菁英編輯競爭時,資訊篩選、垃圾與否更顯得重要,基恩在書的後面提到網路在性氾濫上的問題,當兒童暴露在網路上,性觀念大幅改變。

如果順著基恩的邏輯,本BLOG根本不值一笑。

============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群打亂長尾、扼殺文化的業餘者
 
作者:安德魯.基恩
原文作者:Lawrence Lessig
譯者:尤傳莉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3日


內容簡介top
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
網路上的「剪貼文化」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

  製作部落格現在成了一股狂熱,每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部落格出現。而且這個數字每六個月就會翻倍。在你閱讀這一段文章的時間內,就已經有十個新的部落格發表了。

  如果維持這個速度,到了二○一○年,就會有超過五億個部落格,共同腐化且混淆各種事物的公眾意見,從政治到商業、藝術、文化。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已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在Web 2.0的世界中,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寶貴的文化,正遭遇到大批湧來的「業餘者教派」(The Cult of the Amateurs)所攻擊!網路上的「剪貼文化」,竊取了學者、藝術家、編輯、製片者辛勤創作的果實。

  任何人只要有意見,不管有多麼愚昧無知,都可以貼到部落格或YouTube上,或是去改寫維基百科上的條目。匿名部落客和影片拍攝人,如今可以改變大眾論辯並操弄公眾意見,不受專業標準或編輯過濾機制所約束,真相成了一種可以買賣、包裝、編造的商品。


作者簡介

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

一位矽谷企業家,曾在《旗幟周刊》(Weekly Standard)、《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富比士》雜誌(Forbes)、ZDNet網站等發表有關文化、媒體、科技之文章。創辦Audiocafe.com網站並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期間,《君子》(Esquire)雜誌、《產業標準》(Industry Standard),以及許多其他報刊均曾特寫報導。現主持播客網站AfterTV,並常出現在廣播和電視節目中。現居加州柏克萊。本書原著網站www.TheCultoftheAmateur.com

 
==========
發揮你的創意,換取終生免費墨西哥捲餅
 
‧安德魯‧基恩 2008/04/05 
 連鎖餐廳莫氏西南烤肉店(Moe’s Southwest Grill),其最新的一波宣傳活動「人手一個莫氏墨西哥捲餅」,便是由業餘者所拍攝的錄影帶(最佳廣告創作者可以獲得終生免費的莫氏墨西哥捲餅) 
 
 
  二○○六年十月號的《快速企業》(Fast Company)月刊中,設計專家「達菲設計」的創辦人喬‧達菲(Joe Duffy)跟我辯論設計藝術的民主化,他主張任何人都可以、也應該成為設計師。喬‧達菲認為,「設計領域的參與分享愈廣,就有更多熱情和需求做出偉大的設計。」但高價位服裝和汽車和電子產品為了維持其價值,需要的就不光是偉大的設計和工程,而是神秘感和稀有性。我反駁說,達菲樂觀所稱的「設計的參與分享」,會減少真正創新的價值。偉大的設計作品真有這麼容易創造嗎?今天,魔鬼可能穿Prada。但明天,如果達菲的心願實現,我們可能全都得穿著自己設計的冒牌Prada了。

  儘管如此,但某些像沃爾瑪的公司已經開始算計,操弄我們對於業餘者「真實性」的錯誤假設,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免費廣告宣傳。二○○六年七月,沃爾瑪的交友網站「集線器」(Hub)邀請沒受過訓練的高中生上網,為這家零售業巨人創作個人化的廣告影片。這個名叫「學習我的路」活動,由新力公司協同贊助,最佳業餘者廣告將會用於一個沃爾瑪的有線電視廣告中。這又是一個頌讚業餘者教派的方式,但其實只不過是個行銷策略而已。企業界逐漸體認到,業餘者廣告不但比較便宜,而且消費者也逐漸視之為比較生嫩、不精緻,而以某種角度來說,也因此比專業廣告公司所製作的廣告更「真誠」或真實。


  不光是沃爾瑪而已。耐吉、萬事達卡、豐田汽車、萊雅化妝品,還有Cingular無線電信、雀巢食品、美國運通卡等公司,都進行了類似的使用者自製之行銷競賽。在二○○七年的美式足球超級盃(Super Bowl)──這是廣告業最重要的盛會,由於收視觀眾將近一億人,向來是最有創意、最高預算的廣告片的展示櫥窗,──脆片零食大廠弗利托樂(Frito-Lay)、雪佛蘭汽車、果仁大廠鑽石食品(Diamond Foods)、全美足球聯盟,都播放了業餘者創作的三十秒電視廣告。


  這些使用者自製的超級盃廣告,其背後的經濟運作尤其令人憂慮。舉例來說,弗利托樂舉行了競賽,要為旗下的玉米脆片「多力多滋」發掘一支業餘者拍的電視廣告片。根據美國廣告公司協會的資料,專業製作的三十秒廣告,成本平均是三十八萬一千美元。但弗利托樂只給進入決賽的五位參賽者各一萬美元,所以省了三十三萬一千元沒有付給專業製片人、編劇、演員,和行銷公司──整整三十三萬美元,被這個經濟體系中吸走了。


  甚至有一家亞特蘭大的公司ViTrue,帶頭創造了完全由使用者創造的「廣告平台」,讓消費者可以創造、製作、上載他們自己的廣告片。ViTrue早期的顧客之一,是成長快速的連鎖餐廳莫氏西南烤肉店(Moe’s Southwest Grill),其最新的一波宣傳活動「人手一個莫氏墨西哥捲餅」,便是由業餘者所拍攝的錄影帶(最佳廣告創作者可以獲得終生免費的莫氏墨西哥捲餅)。


  這些宣傳活動操縱我們的感情,同時把傳統廣告公司及其有才華員工的工作機會給搶走了。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和創意,給沃爾瑪和萬事達卡這類公司,以交換免費的墨西哥捲餅。


  要成為一名醫生、律師、音樂家、新聞記者,或是工程師,都需要付出人生的重要資源在教育和和訓練上,要歷經無數的甄試或入學和資格考,然後投身於一個辛勤而勞苦的行業。一名專業寫作者花費數年,練習或琢磨自己的技巧,力求能被經驗豐富的編輯、經紀人、評論家、消費者辨識,讓自己值得閱讀與關注。而在電影產業的人,則要面對工時長、工作時間表變動不斷,還有逼得人發瘋的壓力,在一個費用高、成功與否無法預測的行業裡,去創造出一部可以獲利的產品。高貴業餘者教派真以為能完全迴避掉這些,還能做得更好嗎?


  InstaPundit部落格的作者葛連‧瑞諾茲宣稱,我們正站在「業餘者世紀」的起點。雷諾茲堅持,科技將會予給每個人傳統上只有「民族國家、超級英雄,或神祇」才能取得的權力。他表示,從業餘者新聞業和音樂產品,到醫學、奈米技術,以及太空旅行,我們將會取得各式各樣的「神祇的智慧」。


(本文摘自《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中文本由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2008-04-05 聯合新聞網】
 
==========

你能相信嗎?YouTube的事實與謊言
 
‧安德魯‧基恩 2008/04/03 
 政治受到YouTube嚴重影響,也威脅到我們的公民文化。這種影響讓政治運作幼稚化,公開論述噤聲,而且導致政府的未來,只能靠手持迷你攝影機、懷有政治目的業餘者所拍攝的三十秒影片決定。 
 
 
  二○○六年九月,一則出現在德國版YouTube的新聞短片,看起來絕對像是真的。

  影片裡是一名打扮得很專業的男主播,坐在一張木桌後方,身後掛著一幅歐洲地圖。這似乎是德國最受信賴的新聞節目《每日新聞》(Tagesschau)的其中片段。那位主播說,新納粹的「國家民主黨」(NDP)在最近的地方選舉中表現很好:


    國家民主黨在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獲得七‧三%的選票──已經足以進入州議會。


  很多德國觀眾警覺起來。只有眼睛最尖的才會看到,這則YouTube影片其實並非出自《每日新聞》──螢幕右上角不是第一電視台的攝影棚標誌,而是多輪幅的黑色太陽標記,可以輕易重組成三個卍記號──亦即德國新納粹所採用的標誌。


  沒錯,幸好這則電視新聞是假的。雖然做得像是可信賴的第一電視台所播出的,但其實是由極右新納粹的國家民主黨所錄製,要在一個網路每週「新聞」節目的試播中使用,他們計畫利用這個網路節目為該黨宣傳,同時用以召募黨員。


  這就是所謂的Web 2.0,見識到了吧?


  美國版的YouTube也好不到哪裡去。二○○六年十一月的眾議員選舉中,YouTube觀看率最高的影片之一,就是一則替北卡羅萊納州第十三眾議員選區共和黨候選人維能‧羅賓遜(Vernon Robinson)宣傳的廣告。


  這則影片是對羅賓遜的民主黨對手布瑞德‧米勒(Brad Miller)進行惡意攻擊。「布瑞德‧米勒沒把你們的錢用在癌症研究上,而是拿去研究老年男子的自慰習慣,」那則廣告片宣稱。「布瑞德‧米勒甚至把納稅人的血汗錢,拿來付給青少女,讓她們透過連接到自己生殖器的針孔攝影機,觀看春宮片!」


  當這個抹黑手段遭到批評時,維能‧羅賓遜便宣稱這支影片的播放從來沒有經過他允許。「我們從來沒把這段影片當成廣告播出,」他告訴福斯有線電視台的政論名嘴主持人尚恩‧漢納提(Sean Hannity)。「是有人放到YouTube上的。」


  這可以拿來當成正當藉口,在選戰中採取誹謗手段,明顯扭曲事實嗎?在Web 2.0時代,「有人放到YouTube上」的藉口,等於是學童沒寫回家功課,就跟老師說:「狗吃掉了我的作業。」


  又比方蒙大拿州的前參議員康拉德.伯恩斯(Conrad Burns)在二○○六年的選舉中,輸給民主黨對手強.泰斯特(Jon Tester),部份原因就是因為YouTube上的政治廣告。在一則很熱門的影片中,播出的是伯恩斯在國會聽證會睡著的鏡頭;另一則影片則是被攝影機拍到他開玩笑,說他維吉尼亞州住宅的園丁是「不錯的瓜地馬拉小矮子」;第三則是逮到他警告選民提防那些「白天開計程車、晚上出去殺人」的人。


  就算伯恩斯的確犯了這些錯,上述的影片嚴格來說並非謊言;但它們也不完全是事實。把這些影片貼上網路的匿名拍攝者「箭鏃七七」(Arrowhead77),其實是瓊恩.塔斯特的競選工作人員。從二○○六年四月到十月,一名塔斯特的助手拿著手提攝影機進行了錄影長征,他的車子開了六千哩路,一路跟隨伯恩斯的參議員競選活動,準備隨時趁他說溜嘴時,進行突襲。


  問題出在YouTube流傳迅速、不經編輯的本質,容許任何人──從新納粹到傳道者和競選工作人員──匿名貼出虛假的、誤導的、刻意操縱的,或斷章取義的影片。康拉德.伯恩斯絕對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二○○六年的維吉尼亞州參議員選戰中,民主黨人逼出了喬治.艾倫(George Allen)那個知名的「獼猴」媒體致命時刻(譯註:當時一名印度裔民主黨候選人的義工拿著迷你攝影機一路跟拍艾倫多日,逼得艾倫對著鏡頭脫口開玩笑稱他為「獼猴」,此一種族歧視用語迅即貼上網路流傳,引發各界撻伐。)


  這是Web 2.0世界中的未來政治。原本應該是立意良善的民主化媒介,結果卻創造出一種小報風格的踢爆文化,一句輕率的失言,就能搶走整個舞台的鋒頭;一輩子的政治生涯,就毀在一個漫長競選日末尾一句脫口而出的玩笑。


  當有關政治與政策的資訊這麼容易被歪曲或曲解,輸的,是我們全體選民。當我們公民不曉得該相信誰、信靠誰,那麼我們最終可能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或更糟的,就是失去興趣──對候選人、對政治,還有對投票。


  政治受到YouTube嚴重影響,也威脅到我們的公民文化。這種影響讓政治運作幼稚化,公開論述噤聲,而且導致政府的未來,只能靠手持迷你攝影機、懷有政治目的業餘者所拍攝的三十秒影片決定。


(本文摘自《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中文本由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2008-04-03 聯合新聞網】
 


=============

維基百科 2+2會等於5
 
‧安德魯‧基恩 2008/03/31 
 維基百科的編寫者欣然接受他們所共享的知識,並陶醉其中。但俗話說得好,一知半解的知識是很危險的。因為在維基百科裡,二加二有時候*的確*會等於五。 
 
 
  維基百科的編寫者欣然接受他們所共享的知識,並陶醉其中。但俗話說得好,一知半解的知識是很危險的。因為在維基百科裡,二加二有時候*的確*會等於五。

  吉米‧威爾士和拉里‧桑格,在二○○一年一月正式成立維基百科。「敷衍我一下吧,」拉里‧桑格寫給所有的朋友。「來這裡加上一篇小文章。只要花你五分鐘或十分鐘而已。」於是乎,數百萬業餘的維基客敷衍了桑格和威爾士,遠超過他們之前所能想像。但在這個業餘者教派中,所知最多的人有可能會遭到所知最少的人迫害。


  威廉‧康諾利博士(Dr. William Connolley)是位於劍橋的英國南極勘測會(British Antarcitic Survey)的氣候模式研究人員,也是全球暖化的專家,曾出版過許多專業著作。他最近因為維基百科上的全球暖化條目,跟某位積極的編寫者正面槓上了,因為他發現,該條目有不正確之處,想進行修改,之後卻被指控為「為了強力推銷他的觀點,便有計畫地除去其他不符合他觀點的內容。」


  康諾利唯一推銷的,只有符合事實的個人觀點,但結果他在維基百科的編寫權卻被列入「觀察期」,限制他一天只能修改一則條目。當他質疑這個決定時,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完全不把他的專家身分當回事,他們對待康諾利這個具有國際聲譽的全球暖化專家的敬意和信任程度,就跟對待他的匿名對手沒有兩樣──而這個對手,我們只知道他有可能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花錢雇的企鵝。


  像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不理會有專業憑據的傳統專家,其後果令人覺得荒謬又恐懼。在辯論物理學的「弦論」(string theory)時,我們真認為一個住在愛荷華州首府德摩因(Des Moines)的社工人員,會比一個受過專門訓練的物理學家更有可信度嗎?在探討遺傳疾病的本質時,一名汽車技工能夠像遺傳學者那般博學而有觀點嗎?我們能相信一個宗教基本教義派份子,能比演化生物學博士更懂得人類的起源嗎?


  不幸的是,Web 2.0革命卻助長了這種荒謬性。我們給予業餘者權力,也因此削弱了替《大英百科全書》這些傳統資料來源撰文的專家們的權威──歷年來包括愛因斯坦、居禮夫人,還有蕭伯納之類的專家。的確,無論是文化評論者或科學專家,這些「不凡的心靈」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超越了群眾的「才智」和主流公共意見,而我們也才能受惠於他們辛苦得來的知識。


  這些無所不在的使用者自製免費內容,不但在削弱專家的權威,也因此威脅到我們專業機構的核心。吉米‧威爾士的維基百科憑著幾百萬個業餘編寫者和不可信賴的內容,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點閱量第十七名的網站;而大英百科全書網站,儘管有一百個諾貝爾獎得主和四千名專家參與撰寫,卻只排到第五一二八名。


  要對抗自由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比方說,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現在雇用了一百名專業編輯和查證員,同時還要付酬勞給四千名撰稿人。相反地,維基百科的內容則一毛稿費都不必花,而且只雇用了五名支薪人員。成立二百三十二年的大英百科在二○○一和二○○二年,採取了一連串痛苦的裁員,把位於美國的三百名員工砍掉將近一半;而隨著維基百科的出現,無疑將會有更多裁員動作。


  那麼,為了這些免費的業餘者內容,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呢?那還用說,什麼價錢就能買到什麼貨色。我們得到了偉大思想家兼作家孟福德(Lewis Mumford)所說的「衰弱和損耗的知識狀態,無異於極度無知」。今天,我們必須仰賴編輯、技術人員、文化守門人這些各領域的專家,協助我們詳查何者重要,何者則否;什麼可信,什麼不可靠;什麼值得花時間,而反之其他無謂雜音則忽略無妨。所以當編輯、學者、出版者這些專業人員成為網際網路的受害者,紛紛被削弱價值、搶走工作之時,其實更大的受害者是*我們*,也就是維基百科、部落格,以及一切想努力贏得我們注意的那些「免費」內容的讀者。一旦錯誤的資訊散佈開來,承受後果的是我們所有人。


(本文摘自《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中文本由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2008-03-31 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