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網逛逛,看到朱宗慶的部落格;先前我記得他投書,談到以投資取代補助。週三他又發表了一個大文,談到目前全職表演團體的數量,其中又談到補助款問題,包括以兩個團體做為例子,分析臺灣目前藝術團體的財務結構。

滿好的,我們很缺這個資料;尤其下面他所引述的「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應該是數年前的數據了吧?不是朱老師不用功,是臺灣這種文化性調查不一定每年舉辦。

我所關心的是,如果今天把補助標準提升到全職團體才能申請,大多團體都會掛掉,如果要求看財務報表進行申請,財務狀況優先於委員評鑑,還要再掛,光靠國家資源,能養活多少團體?昨天我也聽到豆導說,他去申請輔導金才不過百來萬,但是拍一部片子要快一千萬至少,中間錢要自己想辦法,則,藝術團體就下面的結構看,不也是這樣嗎?
而且每個團體可見,連雲門,大多財物都要自己想辦法,則,要去打造、規劃的是投資面,如何讓民間資源進入藝術,而不是天天吵著跟國家要錢,大搬理論,事實上實際層面仍相當匱乏。

=========
四千分之十的民間全職表演藝術團體
 
2008/04/02 02:57:03
 
 
    本周我們來看看國內表演藝術團體的生存狀況,目前台灣有六個公立表演藝術團體-國家交響樂團(NSO)、國家國樂團(NC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臺北市立國樂團(TCO)以及國立國光劇團(Guo Guang Opera Company),平均一年演出50-60場,每年分別獲得國家    7000萬-2億多元的政府經費挹注,平均約佔團隊全年經費的   95%,團隊的自籌款平均約為5%。


    至於民間的表演藝術團體,根據表演藝術聯盟所做的「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國內立案的民間藝文團體雖然多達4千多家,當中維持演出狀態的團體約有700家。而過去十年來,接受過文建會「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的表演藝術團體大約有150家,平均獲得補助金額為178萬元;今年(97年度)則有65個團隊共獲得文建會總金額一億元的補助,平均每團為153萬。而在這150家國家曾經扶植過的藝文團體當中,真正算是全職演出的表演藝術團體大概只有10家。


    再舉兩個民間全職表演藝術團體為例,雲門舞集在2007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中獲得文建會補助1250萬元,雖然是民間演藝團隊補助金額的榜首,加上國藝會、外交部與其他全年度的政府補助金額,總共佔雲門年營收的15%,而雲門一整年的支出約為一億八千萬元,扣掉政府補助15%,剩下的85%都必須由雲門自行籌措。(雲門平均一年演出為120-140場,民間贊助為30%,自營收入則超過50%)


  朱宗慶打擊樂團一年演出為100-120場,整年度平均支出為7000萬到1億元,政府補助佔其中的18%,企業贊助為5%,其他自營收入包含演出、教學、周邊產品達77%。每年經費狀況浮動不一,若是遇到收支無法平衡,則必須由樂團相關主管抵押私人住宅向銀行貸款才能支應,到目前為止累積達 3000萬元的貸款金額來維持正常營運。

 

  以上為國內兩個表演藝術團體的收支狀況,數據皆顯示出兩團有著負擔沉重的營運壓力,然而這也是所有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共同所面臨到的困境。儘管如此,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之中,台灣的藝文團體仍然憑著熱情與堅持,一點一滴累積了豐碩成果,引起廣泛的社會迴響與影響力。

 

  以往政府或許文化預算經費有限,對文化藝術的發展不夠全面,假使有比較充裕的文化預算,那麼「補助」將只是提供藝文團體一個機會的開始,是政府發展文化藝術的方法之一,絕對不是全部。接下來,我將分成幾次和大家分享探討的是,政府必須跨部門從人才、教育、補助、法制、市場、觀念等不同層面全面去配合規劃,以藝術為核心,擴大藝術人口,並找出周邊效益,將之最大化,最終,使得文化藝術俯仰皆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藝術就真正落地生根了。


資料來源: 朱宗慶的文化觀察
http://blog.udn.com/jublog/17456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