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文新聞最辣、最據反省力的就是自由;經濟日報也有藝文版,不過是由主張澤崎小姐論鄭秋霜執筆,比較偏向市場產品報導。

借調,好不好?藝文管理現在大多借調的是名人或學者,下文是從藝文單位去看,諸如兩廳院,其實這些都還是小單位,文化龍頭文建會,是最早傳出來的,龍女士又被點名了,尤其看到先前他就是馬團隊的一員,加上非常有名,具有光環性,正是台灣人的最愛(台灣人愛名人),呼聲很高。
龍女士常感情用事,當行政官僚,尤其帶一批行政官僚對他有點痛苦,不過,先前他發佈過的一毛三理論,如果他當了文建會主委,拜託一定要去實踐他的批判,包括爭文化預算、文建會預算等。

這篇文最後提到,台灣藝術環境不健全,現在有能力發言的,大多是以學術、終身保障,或國家資源做後盾,並且獲得大名。實際放到市場,反而無競爭力,也無怪藝術輿論一直要補助加碼,擴大補助對象,也恐懼市場,因為市場對藝術非常殘酷,昨天PO雜誌,歐洲在時尚與藝術結合,台灣的藝文界根本沒出過這種新聞,可見差異。

========
表演藝術界借調風盛行 專業在哪裡?
自由時報 記者趙靜瑜/特稿

現在正值內閣名單點名大風吹的時刻,從政界到藝術界,「借調」風似乎不曾斷過,不管任何一個職位出缺,有權力者幾乎都先從學校借將,彷彿學院人士才是品質保證,卻忽略了實戰經驗的可貴。

這種情況,在表演藝術界更是普遍,比如說公設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徐家駒,師大借調;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所謂台灣目前最好的專業表演場地,連三任藝術總監包括朱宗慶、平珩到楊其文,全都是北藝大借調,就連第四任即將上任的劉瓊淑,還是從台北教育大學借調,這種不問實務經驗,只問「有資格」的人選,已經讓表演藝術界開始反彈,甚至厭惡。

借調並非不好,而是借調必須唯才,這些「借調」的長官當中,徐家駒是北市交團員出身,擔任過副團長,之後到師大專任,後來任北市交團長,算是很有經驗;鍾耀光在北市國之前,也已擔任過台藝大表演藝術中心主任,之前也曾任職兩廳院;朱宗慶任兩廳院藝術總監也是「借調」,但是朱宗慶從民間團隊出身,也算稱職,但其他都是一張白紙,皆來兩廳院學習、過水,誰來兩廳院貢獻?

其實這背後牽涉到的,是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不健全,所有做表演藝術的人,都得想盡辦法到學校專任,以便求得保障與崇高地位。這同時也反映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困境,單純的表演家反無法生存,沒有社會地位,誰會比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或牛耳藝術創辦人牛效華更懂表演藝術?誰會比屏風的李國修更了解劇場?姑且不論個人意願、法源,這些都是具有實戰經驗的人才,卻不見得有「資格」。

對於文化來說,政府要有魄力活絡表演藝術家的市場,沒有市場,空有兩廳院,也激盪不出美麗火花,用人仍以傳統思考,那行政法人的兩廳院跟之前的黑機關有什麼兩樣?反而更開倒車。

借調真的比較厲害嗎?主其事者應該好好想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