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新總統上台,想起先前龍女士在中國時報上文章,也提出所謂一毛三理論,剛好,龍女士先前就是馬英九的文化局長,這篇一毛三理論,包括一些分析圖表,我上網在亞洲時報上看到,再幫大家溫習一下,尤其,這篇文章,當初的訴諸對象還不太明確(2008年1月),因為總統當時只有候選人,未來非常明確,就是龍女士的老上司:馬英九。

我對這篇文章也有點意見,簡單陳述,之後PO出亞洲週刊版。(亞洲週刊版還有圖,故選擇該版)


這篇文其實談了很多論點,包括把文化跟國防、文化與基礎設施(地下污水管)等對比或串連,就論述的廣度上看,的確突破傳統文化人呢喃、自言自語的風格,頗具大格局,當然,一開始第一張表談文化支出的比例,也唯有放大最大格局去比較,才有意義,如果文化只跟自己比,大談重要性,不跟國防、經濟發展串連,是難以說服其他人的。
我認為龍女士把文化拉到國策的高度,這點在論述上,的確可墊高文化產業、文化政策的重要性,目前一般坊間、媒體論述專注的都只是文化、創意本身,老實說產品介紹特色濃厚,很少談到:台灣該怎麼文化立國?龍女士這篇的氣勢,我是滿欣賞。

第二個要點出來的是資料來源,龍女士似乎沒太多提到他資料怎麼來的,這份資料你在主計處網站上可以找到(關於文化支出一毛三的數據),我記得到2006年已經達1.4%。
在中央政府總支出中,被區分很多部分,國防支出、經濟支出等,其中有一個就是教科文支出的預算,我幾得10年以前修憲,相當爭議的就是,把原本教科文的黃金比例拿掉,但是當時修憲保證,每年編列還是不會差異太遠。的確,教科文預算如果你去看,其實是逐年上升,最近已經快到總體預算的20%,但是,在仔細去看教育、科學與文化相對比例,最高的是教育,其次是科學支出,最低的才是文化,我記得結構比例是,教育約10%以上、科學約5%-6%,文化,就可見龍女士的大文,歷年未超過1.5%。
仔細思索,教育科學兩類,其實都高度跟自然科學有關,台灣至今都是一個靠自然科學立國的主軸方針,於是兩類的比例很高不是沒有原因,文化,目前比較偏向的是專業的文化、藝術、媒體等領域,應該很接近的是國外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歷年未超過1.5%。
不過還有一個結構問題,其實在經濟預算、交通預算都有跟文化相關的,但光看文化支出,有點低估(設計應該歸納在經濟、觀光在交通預算),但無論高估或低估,更凸顯一個基本問題:台灣事權分立,從預算上也看得出來。
另外他提到文建會,文建會算是將上述文化預算特別在挑出部會的部分,你就可見他佔總預算比例很低,歷年約穩定在0.33%左右,沒有到過1%。也就是說,總體文化支出雖然不高,文建會預算比例更低,則,其他預算還分別執行在諸如新聞局、教育部等單位上,不過文建會已經分道最大份了,因為他是最專責的部會。

最後,龍女士問了四個大問題,我覺得最可取、最值得參考的第一個與第四個,其他,可以說把文化當作引子而已(第四個)也只是想談兩岸政策,不純談觀光。
在第一個,龍女士談到專法、專責部會,相比於前幾週馬英九的文化政策,其實馬真的資訊太過落後;其次,龍說道專責部會從陳水扁上台就開始規劃執行,到陳水扁要下台準備去土城報到了,八字還沒一撇,在專法上,躺了很久,雖然最新進度是已經報院通過,但法的內容,似乎也被摘掉不少重點篇章,另外,龍女士建議樂透彩金納入補助,這點英國、韓國都有作,台灣只想在離島開賭場,沒聽說過熱烈討論樂透彩轉文化的議題。
關於文創研發中心,我也贊成,台灣文創研究與論述太薄弱,也無戰略思考,包括怎麼在華人圈、大東亞採何種位置,以及台灣落後這麼久,該怎麼急起直追?如果有個研發中心,或准研發中心,應該可充當智庫,韓國與英國強,其中有一塊就是作這個,另外包括他們國際貿易通路作得好也是原因。

不過最後龍女士關於觀光產業的討論就薄弱很多,其中似乎也將觀光窄化為陸客來台,但台灣觀光問題在找不到主軸最近小弟認為,問題還在只有標的作品,沒有藏富於民,可能續航力不足。
台灣觀光不好,是事實,觀光局自己公布的報告諸如駐房率,都被龍女士引用。關鍵在沒有持續的戰略,這點也可呼應上述他提問的第一點,需要一個研發中心,包括,目前觀光預算,還下轄在交通部(我印象沒錯的話),而不是文化觀光。

龍女士的論述有時很鬆散,包括只有點出問題,很少提方案。可惜。不過至少提出問題,讓技術官僚學者等去想辦法吧!


下文礙於P空間本風格排版,字常會黏起來,還有圖表常無法顯示。
也可進入網頁去看

============

龍應台:臺灣未來,一塊三毛?——四大問就教於總統候選人     
撰文 龍應台    
2008/01/14, 週一 

找路的人忘了找路

距離總統大選,還有八十天。請問,兩個候選人中,誰,比較有可能“振興”臺灣?

這是零八年大選的核心問題,但是,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勢必得先瞭解馬謝兩人究竟提出了什麼樣的主張和政策,從福利、教育、基礎建設到國防外交,一一拆開來檢視、評鑒、比較,除了兩人政策之間的對比之外,還要放在兩岸和國際情勢的坐標裏分析可行與否,然後我們才可能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可是,一個奇異的現象是,距離大選只有八十天了,媒體所聚焦的“人”,竟然不是攸關臺灣前途的兩個候選人,而是那個即將下臺離職的大嘴巴現任總統──他連太監的器官都可以談,也可以博得版面。媒體所聚焦的“事”,竟然不是候選人的政策,而是蔣家陵寢的儀隊、中正堂的鬧劇、階段投票的政府“械鬥”和入聯公投的爾虞我詐。

媒體所聚焦的這些議題,睜大眼睛看看,沒有一件不是現任執政者所製造出來的,而這些佔據了我們每天的閱讀和視聽版面的所謂議題,其實沒有一件是真正的未來重大政策的討論或辯論。

我們是一群急切找路的人,但是有人每天丟出一把煙霧散彈;人們在嗆鼻的濃煙裏跳腳咒駡、推擠焦慮,甚至無比嚴肅地討論煙霧彈的性質和成分。而真實的問題──前面的路倒底怎麼走──卻被輕輕放下。

真的,一塊三毛錢

在煙硝中,二零零八年的政府總預算,在立法院休會前一天,“咻”一下就通過了,除了象徵性地刪了0.8%之外,議事廳內沒有攻防,議事廳外沒有討論。預算一通過,二零零八年的施政方向和執行項目,一個蘿蔔一個坑,已經定下。新總統,只不過去執行他的前任所指定的工作而已。

期待二零零八新臺灣嗎?我的選民同胞,請沈靜下來,深深看一下:

占總預算比例

零五到零八年四年之間的明顯趨勢是:社會福利、經濟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的預算或持平或萎縮,而外交和國防的預算在增加中。最可驚的是國防預算:在二零零八年,我們交給政府的每一百塊錢裏面有二十塊是拿去買武器、擴軍備的,只有不到十二塊用來發展經濟,十一塊半放在教育,五塊多錢發展科學,一塊三毛錢分給文化發展。真的,就是一塊三毛。

這就是臺灣的未來道路?這就是二零零八以後“振興”臺灣的藍圖?

零八年的政府施政主軸,已經清楚地定在兩個主軸上:一是擴充軍備,另一個,就是強調硬件。在零三年底,也就是上一次大選前夕,民進黨政府提出了“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設”,其中雖然有很多重大的研發和人才的投資,譬如五年五百億的高教經費,但是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仍是硬件建設。擴充軍備、加強硬件,已經是零八年的既定方向。

然而,軍備和硬件,真的是厚植臺灣競爭力的支點所在?這樣的藍圖,這樣的方向,符合兩位候選人對臺灣未來的想像嗎?

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讓我們先認真地看一下臺灣,是的,很誠實地看她一眼。在看得見的地面上,她驕傲地擁有世界第一高樓:

可是,你看過她的地面下嗎?臺灣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比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都落後:

如果排除了北高直轄市和金門連江縣,臺灣省的普及率到了二零零四年都還只有2.39%。也就是說,到了今天,百分之九十八的糞便污穢直接進入我們的河川湖泊


──請問,還有比這更迫切、更重大的事嗎? 

所以硬件不是不重要,但是緩急輕重是有差別的。兩位候選人在擔任北高市長任內,其實都對下水道相當重視,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看見零八年硬件預算占如此大比例,我們仍舊不免想再度提醒:請不要低估我們的選民。地面上五百米高的第一大樓使臺灣人榮耀了嗎?遠不如地面下五萬米的下水道接管。臺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遍佈廢棄在荒草中的形象工程,每一塊磚裏都有人民的辛酸汗水。因此,對於那些大而無當、作為“城市地標”的偉大工程,請許諾您將放開您的手;為了臺灣的永續,請許諾您將勇於承擔那些“看不見的工程 ”。

誰在做戰略的總盤點?

軍備的大投資,又該怎麼看呢?當我們說,國防預算要提高到GDP的百分之三時,數字看起來很小,何況不久前曾是百分之五。可是,當國家總預算的五分之一花在軍備上,當軍備投資是教育投資的兩倍,科學投資的四倍,文化投資的二十倍時,我們對軍備的意義,以及軍備的戰略效果,是不是應該停下腳步來沉思一下?拉更高一點,我們對於如何經營臺灣、振興臺灣的整體戰略,是不是應該在大選前做一個全盤的清點?
因為兩岸敵對而直接衍生的預算,最明顯的,除了國防的4311億元之外,還有高達1.9%的外交預算,其中列為“機密”以及“國際合作”兩項,就在大幅增加中:



列為“機密”的五十八億,加上“國際合作”就是一百七十七億。二十四個邦交國之中,十一個國家人口不到三十萬,“機密預算”和“國際合作”的錢,用到哪里去了?又有多少錢進入了外國濫權者的私人口袋?請問,究竟是誰在說,金錢外交非要不可?


47. 6的意義

 
我恰恰認為,用軍備和金錢外交去和中國大陸做國際上的競爭,猶如矮子比高、才女競美。在華人世界中,臺灣最大宗的優勢是人民的素質。2007-08世界經濟論壇所公佈的國家競爭力排名,臺灣在一百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中是第十四名,這個高名次是怎麼來的呢?察看細節,臺灣在機構部門、基礎建設、效率和市場、勞力各方面成績都落後於日本、韓國、香港和新加坡,但是在教育的指針上,卻是亞洲第一名。是教育,撐起了臺灣的全球競爭力。

同時,當我們把把華文地區幾個首善之都的教育指針攤開來比較時,看見的是這樣的數字:


容或統計數字可以有計算方法的出入以及解讀的差異,容或大專學歷並不一定等同整體素養,但是無論如何,47.6%是一個驚人的指數,無可置疑地代表了臺灣過去六十年來對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累積與厚植,培育了人民的高素質,成為臺灣競爭力的關鍵元素。

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 轉而創造了華人世界最蓬勃的公民社會。臺灣是華文世界中第三部門最發達的地方,三萬多個民間社團,六千多個基金會,陣容之龐大,能量之活潑,是華人其它地區難以望其項背的。

因為公民社會成形,個人創意得以發揮,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也開啟了華人世界的新文化風景。雲門舞集把楚辭的美學用現代的肢體符號帶到紐約;優劇場把禪宗的境界用鼓聲傳到馬德里;朱銘用前衛的雕塑把東方的哲學美感帶到巴黎。鄧麗君的歌、席慕容的詩,蔡琴的唱,在八十、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春風似地吹進大陸。侯孝賢的電影給了無數華人青年藝術的啟蒙。白先勇的力挽狂瀾,造成了昆曲的復蘇。

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像鄧有立這樣的人,把媽祖做成動畫光盤,送到美國的大賣場沃馬特去銷售。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誠品書店,像心靈燈塔一樣吸引成千上萬華文世界的讀書人流連臺北。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出現聖嚴、證嚴這樣的人物,把古老佛家的信仰轉化為現代的、全球的、既草根又企業的行動。

教育水準、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綜合起來,就是文化。把臺灣放到華文世界的版圖上去看,在法治、政府效率、商業管理、金融運作、基礎建設、國際化程度方面,臺灣遠不如香港和新加坡。在原料資源、勞力、土地,市場,以及國際吸引力上,臺灣遠不如中國大陸。臺灣於科技方面現有的優勢,在全球化的吸納流轉下,要持續維持很不容易。臺灣明顯超越其它華人地區而且在短期內無法被超越的,只有一項,就是文化。文化是臺灣的關鍵實力。

文化立國,說到沒做到啦

據說,陳水扁在兩千年和兩千零四年競選時都曾經許諾:第一,提升文建會為文化部,而且使之成為政府首席部。第二,文化部的年度預算由零四年的五十一億增加到三百億,從總預算的0.38%提高到百分之二。這個競選承諾,算是徹底落空了。文化觀光部的組織草案,還在某個抽屜裏。文建會的預算比例,則不進反退: 



“文化立國”,韓國的金大中在一九九六年競選總統時就拿來作主軸訴求,他說:“二十一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而且正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他所舉的例子就是,“侏羅紀公園”一部影片全球賣座八億五千萬美元,韓國必須出口一百五十萬輛汽車才能達到,意思是,賣文化比賣汽車“好賺”。金大中承諾韓國文化部預算要從總預算的0.62%提升到百分之一。這個承諾,不但實現,而且超過 。

韓國在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中,默不做聲地就把文化產業的定位提高到國家發展的最高“戰略”,利用文化產業打入國際市場;二零零二年韓國文化產品占全球市場的1.5%,當時就設定目標在零七年要提高到5%。文化產品的輸出,從零二年的五億美元要增加到零七年的一百億美元。也就是說,當我們的青少年開始“哈韓”的時候,他們已經舉全國之力,聚焦地耕耘文化產業好幾年了。

二零零八的兩位候選人,至今不談“文化立國”,也許“說到沒做到”的前任之鑒使他們乾脆不說;也許他們把最好的留到最後給我們一個驚喜。但是我以小人來度君子,害怕,如果不公開挑戰,會不會文化的議題就在煙硝中消失,而四年後,軍備的預算仍然是文化的二十倍,文化還是一塊三!因此選民在此恭敬地以“文化四大問”就教於將來的領袖。

以文化帶動發展

第一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在您的任內應該把文化定位為最高的發展戰略?

如果韓國將文化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那麼臺灣有一百倍的理由要把文化放在施政的核心。除了文化力本來就是臺灣的實力之外,更因為,臺灣被武力威脅、被政治孤立,文化是“乘著歌聲的翅膀”,唯一可以化解威脅、穿透孤立的“軟力量”。而一旦文化定位為最高戰略,所有的政策──從國防外交到弱勢族群政策,勢必都要跟著動。僅略舉其大者,請問候選人,您是否願意:

1. 盡速成立文化觀光部,統籌事權,整合資源,全力運作。

2. 盡速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民進黨政府為這個重大法案努力了五年,不能再拖延。

3. 將彩券盈餘的百分之十用在文化目的。英國彩券盈餘的28%用來支持文化,愛爾蘭的彩券盈餘很多花在古跡保存和藝文創作上。臺灣用樂透盈餘去作社會福利,而社福預算本已占總預算的百分之十八左右,相較於文化僅占總預算的1.3,顯然失調。

4 全面擴大吸引人才。和鄰近地區比起來,臺灣的吸引人才作法最保守,“關門心態”最重。重新檢視現存移民政策以及留學生和僑生政策,開最大的門,創最大的誘因,納引最多的人才,尤其對大陸優異人士以及東南亞華人,要施行“金卡制度”,重點吸收。

5.成立“文化產業研發中心”,以工研院和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為參考,全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研發及輸出,並特別重視數字產業的研發 。

6. 成立臺灣電影中心,以英國電影中心為參考,附設國家電影院等,全力促進臺灣電影的創作、人才培育及國際行銷。

7. 將創意產業納入正規教育課程,讓小學生就開始接觸創意產業,譬如動畫設計、劇本寫作、舞臺及燈光設計、電影原理等,從國民教育的起點開始培養藝術的欣賞者及創作者。

8. 成立台語公共電視臺,培植一流的閩南語創作。不要把閩南語看低,它是最優美的古漢語之一。超越族群政治層面,把閩南語看作臺灣的重大文化優勢,可以做全球行銷。世界閩南語人口超過五千萬,如果誠心經營,臺灣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優質的閩南語文化輸出地。

9. 將原住民文化復蘇提升至施政優先。不必解釋,臺灣每一個漢人見到原住民就該鞠躬道歉。部落的產業凋蔽、教育落後、文化斷層種種嚴重問題,不是缺少政策,而是開出的政策未能執行。只有將原住民政策提升到施政第一優先順位,才可能扭轉原住民文化的敗落命運。

以文化走進國際

第二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以文化來領銜外交?

在很多資源遠比臺灣豐厚的國家裏,文化是外交的主體。德國的歌德學院,瑞典的瑞典之家,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等等,分佈全世界,做文化外交。美國在九一一之後,開始推動駐外領事館的“領事館藝術計畫”,以文化藝術作為外交工作的最前線。中國大陸對“文化外交”有了領悟,動作迅速靈敏,零四年成立第一個孔子學院,短短三年,全球已有二百一十所孔子學院,分佈在六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另外還有六十一個國家的兩百多個大學或機構在排隊候補。

請問,您是否願意:

1. 終止金錢外交。不再以“機密”外交預算去進行收買賄賂。“國際援助”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國際人道救援上,而非以“救援”為名,政治交易為實。“國際合作”的預算用在真實的國際合作上,而非政治酬庸外國政要或為國內人物闊擺場面。

2. 推動文化外交:重新定位駐外使館的任務,以文化交流作為駐外使館的核心業務之一。全面翻新外交人員的培訓內容,大幅加重國際文化交流的素養及能力。

3. 設置“文化外交基金”,結合民間捐款,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以基金設置獎學金,鼓勵國際學生來臺灣學習語言,支持各國漢學家來臺灣研究,吸引各國導演來臺灣拍片,作者來臺灣寫作等等。
4. 設置海外“臺灣書院”,以中國大陸尚難以提供的品質和深度吸引國際人士親近華文文化,從而認識臺灣。舉一例說,臺灣是整個華文世界的佛學重鎮,“臺灣書院”與歐洲的社區大學合作開立佛學或禪宗的哲學入門課,就很可能開創文化市場。書院同時創造平臺,增加臺灣的學者、作家、藝術家與國際互動的機會。

以文化大膽西進

第三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以文化來建立兩岸互信?

兩岸可以是分立的,但是誰說分立的個體之間不能是友善的?敵意對峙,為我們贏得的是每年增加的國防預算和不斷流失的人才與資金。別人用飛彈對著我們,難道只能更多的飛彈去反制?您是否同意有另一條思路,那就是,飛彈愈多,我們反而愈需要善用自己的“軟實力”去說服他文明的力量與和平的意義?

以文化的眼睛來思考兩岸,請問,您是否願意:

1. 承認大陸學歷,同時開放並鼓勵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目前不承認大陸學歷的作法,既不能解決臺灣本身的高教問題,阻斷了人才的回流,更放棄了我們可能非常需要的大陸人才。一切都跟全球的潮流逆向而行,最後傷害的是臺灣自己。:

2. 以文化大膽西進,爭取摃杆地位,全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除了民間本來就在進行的種種藝術學術交流之外,大刀闊斧提升交流的深度與層次,譬如:

──發起“兩岸合作編寫教科書”計畫。二戰後德國主動與前敵國如法國、俄羅斯、波蘭等,合寫歷史教科書。對峙的觀點、敵對的語言、誤會的死角,都由於歷時經年的一次又一次的辯論和協商而建立起互信互重的關係,奠定和平的基礎。中、日、韓三國,借鏡歐洲經驗,也在數年前開啟了教科書合作過程。兩岸之間雖同文同語,但彼此猜疑,困難重重,然而開創新的歷史局面,本來就是人民對於領導人的期待。

──發起“華文大辭典”編撰。可以由民間主導,組成跨區跨國委員會,涵蓋所有華文地區,進行大辭典的編撰。兩岸分治六十年,語言及文化意涵頗有差異,加上星馬港澳印尼各地亦自有特質,“大辭典”的共同編撰,除了辭典本身的學術和實用價值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透過文化的平臺,兩岸的政府和民間可以超越政治紛爭,深度溝通。

──鼓勵並協助民間企業成立華文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或文化獎。如同瑞典的自我定位,它是軍事和政治的蕞爾小鎮,卻可以成為道德、文化和學術的重鎮。和平獎予勇敢的人以力量,文學獎予智能的人以榮耀,科學獎予認真的人以鼓舞。小鎮因為輸出“價值”而成為重鎮。這也是“蕞爾”臺灣在華文世界裏應該全力爭取的摃杆地位。

──全面開放,積極交流。促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的正常化,支持各級學校與大陸學校交換交流。鼓勵民間基金會深入大陸,在大陸設點工作,或扶貧濟弱,或講學啟蒙、或培育人才,或激發創意。儘量擴大接觸面,讓大陸官方及民間接觸、理解所謂“臺灣價值”,同時也加深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認識。

總而言之,臺灣對於大陸,要爭取做“價值的輸出國”:人權的、人道的、文明的、理性的、法治的、公民社會的價值。我們的“價值”輸出的愈多,我們被迫花在軍火上的“價錢”就愈少。

或許有一天,我們繳納出去的每一百塊錢,二十塊可以花在牡丹亭上,而不是在潛水艇上。
  
    以文化敞開臺灣
   
    第四問,請問候選人,您是否同意要以文化來厚植觀光產業?

和新加坡、香港的盛況比較起來,臺灣的觀光成績讓人心痛:

     看得仔細一點,更令人心寒。台中地區的飯店住房率從零五年的83.56%掉到零七年的63.98%,降幅驚人。桃竹苗地區和台南地區的衰退也超過一成。真的是民生困苦啊。為什麼,有山有水有文化,人口比新加坡大四倍、比香港大三倍的臺灣,卻像一個被遺棄的海角荒島一樣?

請問候選人,您是否願意:

1. 立即進行三通的具體實踐。

2. 立即擴大開放大陸人來台觀光。在香港的2500萬人次訪客當中,1360萬是大陸人。把門對大陸適當地打開,是臺灣自救之道。

3. 全面審視臺灣的觀光產業結構及生態,以“青翠島嶼”、“文化臺灣”為經營定位,對內做點線面的軟件配套連結,對外細緻區分觀光客群,精磨服務品質。針對大陸客來訪,立即進行全面的配套措施準備。觀光業,必須被當作“精緻文化產業”來看待,來設計,才可能細水長流。任何以生態的破壞或短線的操作取勝的作法,都是殺雞取卵的末路。

最後,可不可以求求您答應:徹底翻新桃園機場第一航廈。航廈整個空間簡直就是一個顢頇落後、寒酸粗糙的大展示,外人失笑,國人難堪。民航局計畫以十四億的預算,三年半的時間,做局部“拉皮”,“拉皮”效果之哆嗦寒傖,天啊,可想而知。

我建議,將零九年“機密外交”預算的近六十億全數刪除後編入第一航廈的修繕經費──哈,告訴我,為什麼不可以?
   
    (謝謝李應平、鄧宗德、於國華、洪小偉的協助)
 
文章來源:天益網
http://www.tecn.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