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到這個投書,感覺論點頗為熟悉。

原來先前在楊鎮吉投書時候,我們就替出類似觀點:收視率背後隱藏商機、公視經費不足。
也不怕黃同學抄襲什麼,我們不是九把刀,倒希望如果現實如此,大家幫忙宣導、討論,開啟文創的新論述風氣。

黃同學的文,又讓我想起一些事情,少數與多數、菁英問題。文創如果是一個產業,一定要擁抱大眾,但是文化產業的前身,很多團體、產品都是小眾的,但是部分進入大眾市場,於是大小眾並存在社會上。
大小眾社會的差異、結合、協調等,在國外是門學問,跨學科,但是台灣沒興趣,因為不夠文以載道,但作為一個文創經營者,這是天天上演的戲碼。
談到NHK,因為我也會看,每週末都有傑尼斯事務所的節目,對,就是今井翼的那個事務所。


所以我覺得台灣論述力不足。重要問題都沒點到。

============

中國時報 2008.03.15 
公視 是每一個人的電視
黃薇庭/北市(大學生)

     日前拜讀楊鎮吉先生〈當公視也向收視率看齊時〉一文,關於收視率的部分,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由於現在媒體的競爭激烈,導致各家媒體紛紛利用衝突、激化等操作方式,吸引閱聽人,衝高節目收視率,也因此造成媒體亂象不斷。但收視率為什麼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它背後隱藏著龐大的廣告商機。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數字的本身,而是可能因為媒體可能因為市場競爭和追求利潤,而忽視原本身為社會公器的責任,導致節目品質劣化。

     公視法第四十一條明白規定公視不得播送商業廣告,為的就是避免成為另外一個商業電視。既然公共電視的廣告並非落入商業資本主義邏輯下,那麼公視的收視率,我們不妨將它單純化,回到最初代表觀眾收視節目的人數百分比。

     公視固然必須與商業媒體做區隔,但公共電視也應該是屬於每一個人的電視,而非只為少數人提供的電視。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公視經費由國家每年補助九億,其餘營收均來自捐/募款、副產品等收入,相較於英國BBC、日本NHK等優質口碑,台灣顯然在經費上十分不足。

     因此,不如利用良好的內容,呈現專業水準但不落於菁英主義、開懷娛樂卻不低俗下流的節目,避免使用商業電視的節目操作手法,透過集體的好惡改變,讓公視的節目可以被大眾接受,進而樂於捐款,不僅可以維持公視的營收,也可誘使媒體和整個社會往優質的方向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