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續關於藝文新聞,大概都是雲門獨霸。當然也值得談。
小弟指出,文創的論述才是重點,因為缺乏好的理論模型、切重要害的觀點,縱使有資源最後也是亂耗。
今天兩大報投書,都針對一把火燒出資源不足問題。這是從量的方式去思考,下文中時社論還提到龍女士一毛三觀點。論點甚為粗糙,甚至有蛋生雞的困境。
如果文化政策只是作為粉飾太平的工具,那一毛三跟國防的二成相比,也沒什麼不妥,當然文化人如果在外聲名遠播,跟雲門一樣,那要多少有多少。關鍵在於,是文化要先透過補助才能發展,還是文化要先自我發展,政府補助才在第二階段作為衝刺性輔助?

第二問題在於,就算給錢,增加預算,像阿扁都說話了。則,這些文化人、文化行政人準備好了嗎?有堪可參考的發展理論、方法、方案可提出,讓投資、協助者安心嗎?
如果沒有,光要錢恐怕...。當然今天給雲門是為了度過難關,屬於慈善,但我更關心的是爭資源、為發展,各位準備好了嗎?
是不是小孩玩大車阿?

======
中國時報 2008.02.14 
這把火燒出了多少問題?
中時社論

     若不是初春的一把大火,恐怕還真沒多少人知曉,成軍卅五年,享譽國際表演藝術界,象徵台灣形象品牌之一的「雲門舞集」,在過去十六年來,竟一直是棲身在搭建的鐵皮屋中排練。

     同樣的,若不是這一把火,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驚覺,台灣的國家機關投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源,竟是這般的杯水車薪!林懷民代替台灣的所有表演團體道出了他們的辛酸:「文建會以一億元扶植六十六個團體,很可笑,看不出政府有什麼願景、雄心及認識」,而他這個發言,還是必須在付出慘重的祝融災變後,才開始被大家認真聆聽,也才忽然被享有權柄的人所重視,這何只是可笑!簡直可說是淒涼!

     就在這兩天,從中央到地方縣市政府,從藍營到綠營的政治人物紛紛搶著慰問,急著要提供各項補助,好像一夕之間都懂得重視起文化來了。然而這些事後的插花,挽救得了那些被火燒掉的文化資產嗎?甚至從此以後,政治人物會更加關心文化議題了嗎?這一點大概多數人都心知肚明,怕是再沒過兩天,等到新聞熱潮一過,所有關注焦點又全都集中到綠卡、股票、線民、誠信等口水攻詰的紛擾中了,一切終究還是都回到「拚政治」的原點。面對災變後損失慘重的雲門,最終也還是得自己辛苦的善後。

     這不禁讓人想起今年初,作家龍應台在報端所發表的一篇評論文字,文中痛斥文化建設如何在資源配置中被擠壓、被邊緣化。她透過生動的比喻,傳達了她對政治當局忽視文化的抗議:「在二○○八年,我們交給政府的每一百塊錢裡面有二十塊是拿去買武器、擴軍備的,只有不到十二塊用來發展經濟,十一塊半放在教育,五塊多錢發展科學,一塊三毛錢分給文化發展。真的,就是一塊三。…二○○八,台灣的軍備投資是教育投資的兩倍,是科學投資的四倍,是文化投資的廿倍。這樣的藍圖,是你我對台灣未來的想像嗎?」

     這般沉重的呼籲,難道還不夠讓許多人回神,台灣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課題,真的只是在追究某位候選人廿年前所曾持有的綠卡,在當下還有沒有效嗎?如果爭取大位者向民眾所訴求的,說來說去都只有這些,對文化建設的關注則是連起碼的「口惠」都吝惜,試問我們對未來的台灣,還能有什麼更綺麗的想像?

     要知道,相對於其他許多藝術表演團體,雲門舞集所享有的資源已經算是豐厚了,雲門舞集每年都有固定表演機會,也經常受邀到全球各大城市去巡迴公演,此外也有私人企業在幕後贊助雲門舞集的經營,而即便是享有這般的條件,仍是讓雲門在長達十六年的歲月中必須選擇在鐵皮屋中慘澹經營,雲門都如此,其他能分配到支援與補助條件更微薄的表演團體,其處境之惡劣就可想而知了。

     講再直接一點,台灣這幾年確是多了不少美輪美奐的文化中心與表演廳,但卻找不到幾處像樣可供表演團體使用的練習場,這不就是典型的只重門面的文化投資嗎?試想一場完美的藝術表演,是多少幕後的構思、製作、編導與演練所集體打造出來的,這群獻身表演藝術的工作者需要舞台,但同樣也需要登上舞台前所有前置準備的支持,那種投資才是關鍵,也才是支持文化建設的真正著力點,最終的演出,只是成果的呈現而已。而台灣的執政者對文化投資最吝惜的,恐怕也正是這一部分。

     這種關注上的落差,並非沒人提醒,文化人與表演工作者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大聲疾呼,請釋出更多的資源在文化建設上,畢竟能夠真正展現台灣生命力的力量,正是在這上面。二○○○年政黨輪替前後,陳水扁還曾一度叫出「文化立國」的響亮口號,那時節不知有多少文化人曾公開站出來對他表達期待,如今八年過去了,文化建設甚至連做為口號都很少政治人物願意提了,而雲門的這一把火,以及林懷民最沉痛的控訴,竟成了這一切最無奈的註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