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感謝無醉轉貼網址(你這麼厲害,沒醉過),中時部落格上應該有不少談文創的文章,上次是集中探討鴕鳥(何榮幸在兩年前聯合發表的一些專題探討)。
今天這位梁良,我記得他是影人還是影評人吧?文章有論點、有數據,很好。其他我瀏覽了一下,包括李安應義助林靖傑,在一片對色戒較好的聲音中,覺得很有勇氣。

韓國後勁不足,其實先前我看一個指標就好,就是,大長今在2001年開始狂賣,到了2005-2006年以後,台灣人認識的韓國娛樂,還是大長今,我就認為其創意貧乏,因為像日本或美國的娛樂兵工場,不止明星汰換率很高,時常升級,連影片作品,一隔個一兩年全部翻新,很多還熟能詳的作品,都已經成為歷史博物館的典籍。
我偶爾會看一下韓劇,連婆媽片我都看。韓國跟日本剛好顛倒,韓國電影還滿精緻,日本則是電視劇厚度、詳細度較佳。不過我想起數年前,曾經去韓國參觀過的某長官說道,他說韓國人是外強中乾,他去文化振興院,發現對方穿著隨便、態度懶散,似乎韓國也沒有外面宣稱的這麼強,才幾年,韓國作品到了收入漸漸趕不上成本,又回到打腫臉充胖子的民族性上(這點看他們說端午、孔子是韓國人的理論可見)。
梁良部落格的資訊、數據,都滿寶貴的,一舉道破韓國娛樂產業的假象。可惜拉,韓國幕後幕前不會沒有人才,甚至不亞於日本或好萊塢,但就是大環境也不好。個體無法跟集體對抗,可能也出現於韓國。

==========
韓流真的過去了嗎?
2008-02-12 19:13 |迴響:1|點閱:422
從1997年韓片興盛起步的開始,以電影業為首的「韓流」正好在去年進入了十周年大慶。然而,迎接這個大慶的卻是一股冰冷的「寒流」,諸多統計數據反映出一個殘酷的事實:韓國的電影和電視產品無論在國內和國外均已風光不再!
先回顧一下歷史。
韓國在1966年第一次實施了「電影振興法」,當年的韓國電影觀眾總人次即從最低潮的4220萬逐年遞增--1997年達到4752萬,1998年5018萬、1999年5472萬、2000年6462萬、2001年8936萬、2002年1.0513億、2003年1.1947億、2004年1.3517億、2005年1.4552億、至2006年1.64億達到了最高峰。十年間電影觀眾數目暴增了近4倍,堪稱是了不起的成績,也反映出韓國電影業發展的蓬勃。在高速增長的背後,是政府「全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扶植、電影審查制度的寬鬆、文化創作環境的自由、影視人才的培養和網路科技的勃興、以及因走出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復甦帶來的充裕資金等諸多因素在支撐著,令到在歷史上從來不以文化見長的高麗民族竟然發展出震撼世界的「韓流」。
1999年韓國拍攝的本土電影《魚》出乎意料地在國內市場賣座超越了好萊塢片《鐵達尼號》,頓時民心震奮、民氣可用;2001年,韓國本土電影的年度總票房首次壓倒進口影片;2004年《實尾島風雲》和《太極旗飄揚》強強相遇,雙雙創造出1000萬觀眾人次的驚人紀錄;2005年韓國電影海外總出口額達到了7599萬美元的高峰;到2006年「亞洲式的大片」《駭人怪物》出現,再創下韓片有史以來最高的賣座記錄,韓片的年產量也達到了108部影片的新高,韓國電影的觀眾市場占有率並首次突破60%,真是風光無限。
韓國電視劇在海外版權的銷售方面也一路攀升,從裴勇俊的《冬季戀歌》、到《藍色生死戀》的宋承憲、再到李英愛的《大長今》,一部比一部轟動,也帶起了權相宇、尹恩惠、文根英、張娜拉等一大批的高人氣明星,和《星夢奇緣》、《情定大飯店》、《我叫金三順》、《宮》等多部暢銷電視劇。尤其在日本市場,「裴帥」的師奶殺手魅力更是非比尋常。
然而,攀上了巔峰之後也就是走下坡的開始,2006年正是「韓流」由盛而衰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來,韓國電影共使用了4422億韓元製作費,但在全年上映的108部本土影片中,合共約虧損了1000億韓元。同一年,韓國影片的海外版權銷售數字比2005年下降68%,其中對最主要海外市場日本的出口額為1039萬美元,與2005年的6032萬美元相比劇減了82.8%,使得原本就不景氣的韓國電影業雪上加霜。以往韓國影片出口到日本的平均版權價格在300萬美元左右,但在2007年,就算是由宋承憲、權相宇主演的《宿命》,版權價格也只勉強維持在200萬美元,其他影片則很少能突破100萬美元的。因為在日本十分叫座的韓國電影已經越來越少,2006年在日本上映的韓國電影中,有82%的作品都是赤字票房。
2007年韓國上映的本土電影為107部,只比2006年少了1部,但上座率卻流失了30%。這一嚴重惡化現象,讓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也感到無法招架。韓國電影從2001年的全年上映65部,到2003年的80部,2004年的82部,2005年的87部,2006年的108部,再到2007年的107部,雖然電影數量是在不斷增加,但看整體的電影上座率是下降的。對比2006年,2007年韓國的電影市場收入減少了將近6%,國內觀眾人數從1.64億跌落到了1.55億名。十年來第一次遭遇可怕的負成長,給韓國電影產業敲響了警鐘。
縱觀這一年的韓國電影市場,本土影片在上半年被好萊塢眾多續集大片打得一蹶不振,下半年開始才有一點收復失地的姿態,《龍的戰爭》和《華麗的休假》都創下了高票房,之後只有《愛情》、《食客》等影片表現不錯,卻與400萬觀眾人次的大賣座標準頗有距離。據電影振興委員會以2007年上映的影片為對象做的調查中顯示,韓國電影市場正處於「平均觀眾數不斷下降,製作成本卻一直上漲」的兩難局面。一部韓國影片從製作到上映,平均要花費的金額從06年的50億1900萬韓元上升到了07年的64億7500萬韓元,而一部影片的平均票房卻從06年的38億6800萬韓元跌落到了07年的24億5600萬韓元。因為製作成本的增加,07年的平均盈利分界線,除了DVD銷售和版權出口等收入之外,還需要至少196萬觀眾人數的票房成績才能達到收支平衡,而在06年則只要132萬名觀眾就可以收支平衡。按這個標準來衡量,2007年上映的韓國影片中有盈利的影片目前為止還不到10部。
去年底,日本富士電視臺在評價韓國電影時嚴厲指出:「現時韓流早已不如當年那樣走俏,韓國電影業正在逐漸走向崩潰邊緣。......韓國電影人必須重新尋找新契機,才能挽救正在走向崩潰的韓國電影。」
為了對抗電影市場持續不景氣,韓國各大電影公司正嘗試將演員和導演的酬勞跟影片票房掛?。在這種新的機制下,不僅能減少電影製作費用,降低市場風險,還能加強大明星們對影片的責任感。最近新開拍的影片《神機箭》與《摩登公子》,都是總投資在70億到100億韓元左右的大製作,兩片都開始嘗試這種全新的製作方式,根據拍攝前達成的協議,在拍攝期間,主演和劇組工作人員們僅能拿到全部酬勞的50%至80%左右,剩下的部分必須要等到影片有盈利之後才會支付。不過,最近有不少韓國影片因為缺乏宣傳費用而在製作完成後遲遲未能上映,到底「片酬打折」這一招是否能為韓國電影帶來轉機,值得人們關注。

--原載台灣公論報

資料來源:
http://blog.chinatimes.com/c4liang/archive/2008/02/12/24515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