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大篇,篇幅很長,分次PO出,今天一次出清。
我覺得這七篇相當完整,從現象、反省到出路、他山之石。無怪當時引起風潮。
目前文創論述,這種聲音已經很少,可能因為,主流報導文創的媒體,並不是這個調調,大多是大談特殊作品、或是大談迪士尼,對於現在政府文化政策怎麼花錢、花去哪裡,中央地方施政上的不足,沒有反省與批判,也沒有太多建議,大多偶爾想一下,問個空泛問題結尾。
在第二篇,對於現況的反省條列,在批判文化飆節慶上,真是一針見血,我自己比較看到的,不是『這些活動本不本土』,這種爭議會很大,倒是對錢怎麼花、承辦單位一換再換、掛羊頭賣狗肉、消化預算等現象,認為反映了真實。
我們的觀點,政府要辦活動,關鍵在於為了行銷公關,企業需要形象與廣告,政府在這個社會氣氛下,自然也需要,所以像新聞局等單位,現在都會買廣告,辦活動也是一個,所以養活了不少第三部門(甚至不少是自己人去兼任),最近更是媒體,諸如現在導入兩廳院、小巨蛋等國外大團,後面都有媒體撐腰。

第三篇則是深刻剖析官方與跨年活動的選舉、政治經濟關係。讀起來,感覺有我們『有閒階級論』、或人類學誇富宴的味道,辦跨年、煙火是為了面子,但一半下來,孩子門可以吃一年的營養午餐。不辦?地方首長、文化手長、發言單位等都壓力很大,因為會被其他縣市比下去,比下去,就等於下次選舉失利。非辦不可。
辦活動本身不是罪惡,活動本身是聚集各方人士、文化、思維的機會,電影節就是例子,在影展內,往往是創作者跟製作商人交流新計畫的好機會,但是問題在於,怎麼辦?後續效果是什麼?這麼看起來,台灣的問題在於辦些沒有後續效果的活動。

 資料來源:鴕鳥手記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
==========
【全台飆節慶】專題系列一:破題篇
2007-02-22 21:56 |迴響:0|點閱:1941

【系列一:破題篇】         ※本系列原刊於2006.03.06中國時報二版


    ◎巡迴採訪:何榮幸、陳嘉宏、黎珍珍、高有智、何博文、林諭林、范姜泰基、曾薏蘋   

    ◎本篇執筆:何榮幸 
 

 編按:曾幾何時,台灣已變成「月月有節慶、周周在狂歡」的嘉年華之島。從年初的跨年、燈會,到各類新興與傳統節慶再生,在各縣市競飆節慶趨勢下,台灣每年至少「製造」出五十個以上大型節慶,台灣社會型態、休閒方式、文化生活也因而出現重大改變。

 在政府「文化下鄉」、「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客倍增」政策方向下,人潮在周休二日湧向各類新興節慶,帶來可觀的門票收益、觀光產值與旺盛活力。然而在歡樂氣氛的背後,納稅人血汗錢是否被用在正確的地方?這麼多節慶究竟為台灣社會產生什麼意義?這些以提升文化為名的節慶讓台灣更有文化了嗎?

 本報政治組國會小組近日巡迴全台、深入觀察各類新興節慶後,以系列專題完整剖析台灣新興節慶的困境與反省、跨年燈會的迷思與傳統節慶的重生、新興節慶的成功與轉型,並以觀念激盪、他山之石開拓視野,進而檢討官方政策與提出進步出路,期盼各界共同反思「全台飆節慶」這項重要課題。

 

Part1【糖果節砸1.2億 六年級生玩大的】

 

 詹任斡,人稱小斡,一個看似精明、但仍稚氣未脫的六年級年輕人。他跟台南縣政府簽約後,一肩扛起今年糖果文化節的一億二千萬元預算重擔。這項去年被罵翻了的新興節慶能否浴火重生,就看這個年輕人本事了。

    跨年狂歡、元宵燈會的氣氛還未消散,從過年延燒至二月底的年初新興節慶正在上演。我們在這種歡樂氛圍中驅車來到台南縣佳里鎮,打算看一看這個六年級生將會玩出什麼把戲。

 

大小爭議多小斡技巧化解

 我們原本以為,門票是要在會場門口賣的,在其他地方賣的應該叫做黃牛票才對。但我們錯了,我們在前往會場途中的小吃店坐下來吃碗粿時,映入眼簾的是「糖果文化節門票只賣一百九十元」斗大字樣,也就是便宜了六十元;而且,往前再走點路,連全家便利商店也在促銷兩張門票聯賣,我們什麼事都沒做就省了一百二十元門票費。

 但是,我們高興得太早了。會場門前車水馬龍,我們選了一塊靠近大門的泥巴空地停車,馬上就有歐巴桑趨前開口:「停車費一百塊」。我們之前不勞而獲的喜悅馬上一掃而空,卻只能乖乖就範,因為周遭所有空地停車都是同等待遇。

 同時見到台南縣長蘇煥智和小斡後,說起這兩段小插曲,小斡的臉上滿是尷尬。後來他說了另一段小故事:地方人士老以為台北下來的策展團隊「就是來撈錢的」,所以在每個可能得到利益之處都要求「雨露均霑」,門票收入如此、停車費亦然,連有人在會場前酒駕撞上招牌意外致死,地方人士都要求主辦單位「拿錢出來擺平」。

 儘管如此,小斡終究以超乎年齡的成熟世故化解了各項大小爭議。帶我們在糖果文化節的招牌節目──三麗鷗劇場坐定後,他的臉上滿是欣喜與驕傲。「這是日本HelloKitty總公司原版授權的仙女秀,我們要求的品質更高,連劇場燈光都是全新設計,可惜每天演出次數太少,只有一部分人能夠看到這項值回票價的招牌表演」。

 

仙女秀來自日本反成招牌節目

 然而,小斡並不知道,在滿場小朋友的歡暢笑聲中,不少學者專家正在批評,糖果文化節花那麼多錢取得HelloKitty授權,對於台灣本土文化、台南縣民到底有什麼意義?扣掉這筆龐大費用之後,還有多少資源能夠辦好展覽?

 小斡坦率說明,台南縣政府出資九百五十萬元發包時,他承諾總投資一億二千萬元。這筆天文數字是由他領導的最前線形象策略公司、三立電視台各出六千萬元。二百五十元的門票賣超過二十萬張時,縣府每張抽成二十元。而為了強化宣傳,在HelloKitty授權外,他還花了二千萬元在媒體置入性行銷等廣宣費用上,「這個比例在台灣節慶活動中並不算高」,言下之意是許多節慶的分配比例更驚人。

 面對兩屆糖果文化節引起的批評,蘇煥智當然有話要說。由於北門地區一直沒有像樣的文化展演中心,他花了三億元整修佳里糖廠,一方面落實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進步觀念,另一方面藉由糖果文化節等活動來活絡北門地區文化生活。沒想到立意良好的活動,卻在尋求連任時飽受對手抨擊而成為負分。

 蘇煥智的委屈,小斡未必了解,但其他藍綠縣市長必然感同身受。新興節慶常引發正反兩極評價,但在周休二日休閒時代來臨,縣市行銷競爭更退無可退的強大壓力下,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巧立名目、推陳出新,至於學者專家的諸多批評,就只能交由選民來進行裁判了。

 

第一屆品質欠佳這次力求突破

 曾經在「吳導」吳念真公司待過,現在自立門戶的小斡,則有不同層面的檢討反省。「老實說,去年第一屆糖果節的品質並不理想,難怪不少民眾會有受騙上當的感覺;但我今年決獨立承包,就是要證明我們可辦好一個大型節慶,我希望讓糖果節成為我們公司的招牌」。

 這個六年級生的志氣很高,也很有決心。他更破天荒設立網站接受各界對糖果節的批評,可見他的勇氣。第二屆糖果節的評價反應與服務品質,也被認為比第一屆要進步許多。但是,就像蘇煥智說的,「在新興節慶普遍還無法長期延續之下,我們只希望先度過『花博第二年魔咒』,不要像花博一樣無以為繼,接下來再努力愈辦愈好」。

 台灣這座嘉年華之島,正以驚人速度不斷生產、複製、消費各類節慶活動。小斡的故事只是「全台飆節慶」這項社會趨勢的縮影而已。

 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像小斡這樣志在八方,年輕紀紀就要負擔一整個節慶活動的票房成敗;但是,一個個令人眼花撩亂的新興節慶卻已不請自來,在這幾年滲透進入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些新興節慶的存在。

 

地方拚觀光實質內涵從缺

 新興節慶固然有許多正面功能,例如製造歡樂、提升觀光產值、發展周邊產業、帶動城市行銷、拉近城鄉差距、增進居民光榮感、培養文化生活等,這些目的不但無可厚非,甚至值得肯定鼓勵。

 然而,看著同一批天王天后到處趕場作秀,你真的快樂嗎?帶著全家人買了上千元門票入場,你覺得值得嗎?每年辦了這麼多大型節慶之後,你認為台灣更有文化了嗎?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覺得這次情感被欺騙了,明年你還會再上當一次嗎?

 這些新興節慶燒掉那麼多納稅人的血汗錢之後,你覺得台灣這片土地究竟留下了什麼呢?這些,是小斡這個年輕人努力想要回答的問題,也是這個專題希望深入觀察剖析的起點。

 

Part2【文化大拜拜 節慶失真飆亂象】

 

  我們巡迴全台,深入觀察由縣市政府主辦的年初新興節慶後發現,原本立意良好的「文化下鄉」理念,在執行層面已遭到扭曲變形、載浮載沈。部份新興節慶出現的種種亂象,幾乎只能用「文化大拜拜」來形容,我們只看到節慶的形式、沒有看到文化的內涵。

  經過爬梳整理,我們歸納出新興節慶的十大亂象,為本專題檢視「全台飆節慶」社會趨勢揭開序幕:

 

挪用業務費 排擠基礎建設

  一、節慶名目浮濫:各地較具規模的活動不是叫做「文化節」、就是名為「藝術季」,已失去節慶應有的價值與意義。當年策劃屏東黑鮪魚季一炮而紅的前屏東文化局長洪萬隆不禁感嘆:「這些節慶根本有九成以上不必舉辦」。尤有甚者,所有縣市幾乎都是大量挪用業務費來辦節慶活動,但這些業務費原本可以用在小型基礎建設之上,節慶活動產生預算排擠效應後,各縣市小型基礎建設自然成為被犧牲的祭品。

  二、徒具國際虛名:許多節慶活動美其名國際,實際上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財力引進國際藝文團體,更談不上國際視野及引進觀光客。

 

同批人表演 模仿扼殺創意

  由於難以吸引國際藝文團體來台,「產生了一批在台灣的外國專業表演團體,很多節慶其實是同一批團體到處表演而已」,前南市副市長許陽明一語道破。

  三、模仿抄襲盛行:如同各種一窩蜂流行,彰化花博闖出名堂後,各地節慶都強調花卉,去年台南糖果文化節KITTY貓轟動,今年到處都是卡通人物與玩偶。

  新高山行銷公司董事長林鳳飛發出嚴重警語,「『體驗產業』最重要的是新鮮、創意,去過的人才會想再去一次,台灣EVENT產業再這樣模仿複製下去,沒幾年就會消失死亡」。

 

變調拚人數 忽略專業品質

  四、淪為人數比賽:許多節慶淪為拼人數比賽,內容品質反成次要考量。台南燈會號稱突破六百萬參觀人次。一位當地文史工作者啞然失笑:「就算把周遭縣市算在內,那來那麼多人參觀?」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南縣教師更指出,「小朋友往往成為動員對象,各項節慶透過學校老師賣票是常有的事,家境清寒的學生則難以負擔」。

  五、缺乏長遠規畫:各縣市節慶幾乎都已形成縣市招標↓得標團體匆促籌辦↓得標團體以營利為目的的「節慶產業」模式,由於得標廠商常變動,導致大多數節慶皆缺乏長遠規畫與延續性。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指出,委外承辦節慶活動雖然是國際趨勢,但「差別在於台灣文化團體還不成熟,責任感也不夠,不像國外策展團體那麼專業與兼具文化、經營理念」。

  六、拚政績迷思:許多縣市長坦承辦新興節慶是為了「有政績才能連任」。新興節慶幾乎與縣市長拚政績連上等號,不少節慶也在縣市長換人後走入歷史。

 

與在地脫節 速成難起共鳴

  七、在地文化失根:節慶文化想要生根,就必須結合在地文化與周邊產業。但許多新興節慶不是與在地文化、產業脫節,就是由台北策展團隊南下摸索在地文化,其速食式成效可想而知。

  東華大學教授李松根舉例表示,「我每次看到石雕藝術節就躲得遠遠的,因為無法和人民結合在一起,每辦完一次石雕節活動就冷一次,搞到最後連哈利波特這種與在地毫不相干的石雕都出來了!」

  八、全台皆夜市化:台灣新興節慶的特色之一是「商展式攤販文化」,無論任何名目的節慶,幾乎都充斥香腸、麵線、魚丸湯、燒酒螺,生猛有力卻與節慶文化內涵無法聯結。就如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蔣耀賢所言:「主題是攤販小吃,背景才是節慶內容,到頭來還是吃吃喝喝,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文化涵養」。

  九、媒體自失立場:節慶預算花在媒體行銷的比例愈高,相對花在策展內容的比例就愈少,節慶品質也必然隨之下降。而在台灣主要報紙、電視台紛紛承攬各縣市節慶活動後,媒體已成為「節慶產業」中最重要的獲利者之一。當單一媒體或跨媒體團隊承包某節慶時,民眾很難從這些媒體上看到持平的報導,這也是新興節慶不易受到媒體合理監督的原因之一。

 

假發票請款 揩納稅人的油

  十、人謀不臧弊端:新興節慶雖不像重大公共建設、焚化爐興建工程等有鉅額回扣與龐大利益分贓弊端,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上下其手」空間。法務部日前調查南投日月潭花火節系列活動以假發票浮報補助款(兩千五百萬元經費遭浮報請領五千餘萬元),就是人謀不臧的具體例證。這不僅是政府補助款遭到浮報,更是納稅人血汗錢的浪費虛擲。以申請補助團體的「加倍揩油」行徑看來,仍是所有納稅人的夢魘。


引用:http://blogger.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7/02/22/150533.html

===========

【全台飆節慶】專題系列二:困境與反省篇
2007-02-22 22:25 |迴響:0|點閱:1985

【系列二:困境與反省篇】  ※本系列原刊於2006.03.06中時三版

 


    ◎巡迴採訪:何榮幸、陳嘉宏、黎珍珍、高有智、何博文、林諭林、范姜泰基、曾薏蘋

    ◎本篇執筆:陳嘉宏、范姜泰基

 

【熱鬧有餘 節慶文化死胡同】

 

    一九九四年起,文建會陸續推動「全國藝文季」、「縣市小型國際藝術節」,各縣市新興節慶如雨後春荀般出現;其後農委會的「一縣市一特色、一鄉鎮一特產」及觀光局在二○○一年推動的「每月一節慶」,皆進一步推波助瀾。

    眾多新興節慶中,一九九六年宜蘭籌辦國際童玩節已成為指標性起點,因為童玩節的成功,各縣市開始產生以節慶行銷地方產業的思考;二○○四年彰化縣籌辦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入園的花卉博覽會,則是台灣新興節慶的另一個里程碑。

    在此之後,各縣市「競飆節慶」已趨白熱化,節慶不僅與文化產業連結,也與政治行銷掛勾,其發展的侷限與困境也越來越明顯。

    巡迴全國走訪方興未艾的新興節慶後,我們透過政治、產業、技術等三項層面,深入探究「全台飆節慶」面臨的三種困境類型,進而提出反省與建議。

 

政治掛帥 淪為選戰配角

 二○○四年春節,總統大選前夕,彰化縣籌辦第一屆台灣花卉博覽會,在電視媒體的強力放送行銷之下,短短五十八天的展期,湧進了一百五十七萬參觀人次,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純就爆滿的參觀人潮來看,這場花博會似乎是成功的。不過,隨著人潮而來的交通擁塞與髒亂,以及辦花博卻不向彰化縣花農買花的負面耳語,卻也隨之傳播。透過花博會,彰化縣長翁金珠成功地將彰化與花卉的意象相連結,但也因為「翁金珠等於花博會」,這場花博會辦得好不好的攻防戰,一直到去年底的彰化縣長選戰都還在上演。

 

前後首長別苗頭 主軸遭扭曲

   「台灣不可能有五十個節慶,新興節慶這麼多,一定與政治有關。」當年擔任花博會總顧問的新高山公關行銷公司董事長林鳳飛表示,任何一個成功的節慶一定都要有累積,但台灣政治干擾因素實在太多,翁金珠有個花博會,她的繼任者一定會想別苗頭,所謂的節慶活動或博覽會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向未來提案」的精神。

 這種前後任首長互別苗頭,而導致節慶活動難以為繼的現象四處可見。台南縣在陳唐山擔任縣長任內,打響了「白河蓮花祭」的名號,不過,蘇煥智上任後,因為桃園觀音鄉透過小型休閒農場的賞蓮行銷崛起,搶走白河蓮花祭不少風采。蘇煥智於是改變方針,力推後壁鄉烏樹糖廠的蘭花生技園區與國際蘭展。從蓮花到蘭花,陳唐山與蘇煥智之間又被外界添加一段「心結」聯想。

 

中央地方各搞各 資源難整合

 台灣的節慶活動多而紛亂,與中央地方事權分散,以及各級政府僵固的預算制度大有關係。前任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表示,看到別的縣市辦節慶活動,縣市長不辦會有壓力。結果,縣市辦活動到處向中央要錢,中央礙於部會事權不一,也只能按件給錢,一個活動三十萬、五十萬地給,中央政府沒有主動介入,地方只好各搞各的,不斷零碎化,節慶活動當然一片亂象。

 花蓮的石雕藝術節一直辦不起來,就與這種事權不一所導致的亂象密切相關,東華大學教授李松根表示,以花蓮縣為例,國家公園歸內政部管、觀光事務又歸交通部管、山林保育歸農委會主管,這種分散式的管理,資源當然難以整合,形成地方發展節慶活動的瓶頸。

 兩年一度的竹塹玻璃藝術節在今年邁向第六屆,終於略有小成。長期觀察這項活動的竹塹映象鄉土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溫文龍指出,台灣很多活動三至六年就打住,因為只有維護,很少經營管理,加上公務單位人員流動頻繁,每次活動執行有很大落差,「中央政府只有給魚,沒有教如何釣魚」。

 

文化政策未建構 經驗難延續

 不僅中央政府沒有建構出一套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節慶文化政策,地方政府也受限於僵固的預算制度,無法展延出一套可供積累制度經驗,這些都是節慶文化無法升級的一大關鍵。

 桃園縣長朱立倫更指出,政治考量往往是扼殺大型活動的主因。以台灣博覽會為例,原本被列為民進黨政府的「新十大建設」,當時還有七、八個縣市提案,最後中央擺不平,評選後不但要南北各一,還另加嘉義當副館,「我當時就很反對,日本愛知博覽會二館是在週邊,也不是跨縣」。

 他認為,台博非要在二○○八年三月之前辦,政治味道確實明顯。

 台灣第一個國際型博覽會,就在各方政治考量下,未能通過立法院預算審查而胎死腹中。

 中央政府事權紛亂,導致資源分散,沒有魄力以大型化、集中化的資源發展節慶觀光,地方政府受制於僵固的預算制度,使得節慶活動不斷被地方首長、鄉鎮長及縣市議員綁架。政治凌駕專業,讓節慶文化成為虛應故事的配角。

 

產業失根 文化內涵走味

 如果節慶內容可以配合地方文化底蘊,也和地方產業加以連結,活動自然有源源不絕的養分供應。反之,若兩者都無法成為節慶活動之鼎足,則新興節慶未來的發展恐面臨難以為繼的命運。

 離開喧囂的台北,走入風景秀麗的後山花蓮。隱藏在蓊鬱的青綠之下,是豐富的大理石礦藏。由於花蓮石材資源豐富,長久以來都被譽為是「石頭的故鄉」。花蓮縣政府為了振興當地特有的產業,從十年前開始融合石雕藝術吸引觀光客,特別舉辦石雕藝術節,時程上無疑是全台新興節慶的先驅部隊。

 

特色產業多沒落 效果打折扣

 然而身歷其境走過花蓮市區,曾經榮景一時的光華、美崙兩區大型石材工業園區,現在卻呈現出凋零不堪的景像,很難想像園區偌大的腹地,早已不復過往車水馬龍的盛況,宛如一座廢墟的園區,淒涼無言地控訴著石雕、石材產業的沒落。

 很顯然,舉辦五屆的石雕藝術節不但沒有為當地產業帶來生機,也沒有為花蓮的觀光產值做出貢獻。

 花蓮觀光業龍頭、海洋公園總經理何曉光就直言,石雕藝術節的舉辦,並沒有如預期的為當地觀光業者帶來更多的人潮與產值,「你可以去查看看舉辦國際石雕活動時期的訂房率就知道了!」

 長期參與社區工作的環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表示,節慶活動想帶動產業,就必須讓活動深入民間,但石雕藝術節卻是找一群人來創作,創作完就走人;更甚者,現在的石雕藝術節有點本末倒置,本身吸引不了民眾,反而必須靠其他如舞龍舞獅等娛興節目來吸引民眾參觀,不然就是一長串的商品展覽販售區,農特產品一堆。她質疑,這樣的活動到底希望帶給民眾什麼?

 

空有藝術大頭銜 卻東施效顰

 來到高雄,市府從二○○○年起師法丹麥哥本哈根舉辦「國際貨櫃藝術節」,二年一度與「國際銅雕藝術節」輪流形式雙年展,至今已辦了三屆。

 市港合一的高雄,原本是全世界最大拆船業集中地,如今拆船業榮景雖已不在,但廢五金、二手五金業仍是高雄工業文化重要成份。因此,貨櫃、鋼雕藝術節都算得上反映在地文化特色,但這兩項節慶卻都命運未卜。

   「現實上最大的問題是,貨櫃體積龐大,每屆一、二十個貨櫃展覽完要放哪?」高雄市新聞處長王時思指出,貨櫃節第二屆還編有三千萬元預算,去年預算已不到一千萬,「我們正在評估要不要辦下去」。

 至於鋼雕藝術節,王時思坦承,台灣藝術環境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很弱,國內獨立市場又不夠大,加上鋼雕藝術家屈指可數,能夠吸引多少國外藝術家與觀光客來台實在令人懷疑。「坦白說,這兩個節都是對內意義比較大,現階段很難辦到像國外重要雙年展那樣具有吸引力」。

 

為了辦活動而辦 無關在地味

 曾經試圖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新興節慶尚且如此,憑空發想創造出來的節慶無疑就更令人憂心。這幾年來,苗栗縣突然冒出一個「假面藝術節」,外界不僅搞不清楚假面是什麼,更懷疑假面到底與苗栗縣有何關連?

 苗栗縣文化局副局長林振豐解釋,當初文建會鼓勵縣市辦國際展演活動,並成立輔導團協助各縣市想點子,苗栗當然最先想到木雕,但因苗栗的木雕博物館已初具規模,於是中央再從木雕聯想到面具,建議苗栗辦假面藝術節,介紹世界各地的假面文化。說穿了,就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

 但開辦之初曾被當時文建會主委林澄枝誇讚為「最有面子」的展演活動,幾年來每下愈況。二○○四年第四屆假面藝術節的參觀人次還有三十二萬,但二○○五年展期延長,參觀人次卻降到二十五萬,門票收入減少,縣府回饋金也縮水,加上文建會不再補助,苗栗縣政府去年為假面支出了近一千五百萬元,是前年的兩倍、去年的三倍。

 

粗糙冠上國際性 騙騙門票錢

 旅遊作家陳火旺去年曾在媒體為文批評台灣旅遊怪現象,他在文中不客氣地質疑,假面藝術節每年邀請幾個國外團體來台表演,從國外借來一些面具,擺在一個小不到行的展覽室裡,「就這樣賺台灣遊客的門票錢?」苗栗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園長張玉成也在媒體批評,假面藝術節除了活動有「國際」二字、表演者有外國人以外,看不到活動的國際性何在。

 地方節慶活動重要目在於推介當地產業,如能藉此帶動觀光,活絡地方經濟,則更是錦上添花。

 遺憾的是,地方政府往往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外來客也把參加節慶視為「一次型觀光」,雙方銀貨兩訖後,往往因為嚴重的受騙感覺而不再往來,這對地方產業與節慶活動都是一種「慢性自殺」。

 

委外營利 無法永續經營

 綜觀目前台灣新興節慶活動,九成以上都以招標方式委外籌辦。因為一旦活動由公部門自己做,一定會有創意不足,經費難以預估或不斷膨脹的問題;交給民間籌辦的彈性大,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創意,但委外一定就是要營利,這時候,公部門的管理與雙方契約訂定就相對重要。

 

懷舊竟有扭蛋機 搞得四不像

 走進春節假期間轟動一時的台南佳里糖果文化節,映入眼簾的卻是來自日本那隻沒有嘴巴的貓─Hello Kitty,不僅館區擺在第一位,也是主辦單位花最多心思宣傳的地方,台灣糖果民俗館不過是十多個糖果館中其中一個,裡面雖然還原早年台灣的社會景象及懷舊糖果,參觀者卻看不到糖的完整產製過程。時下流行的扭蛋機則放在懷舊場景一旁,顯得很不搭調。

 這是台南縣府舉辦的第二屆糖果文化節,去年春節第一屆造成轟動,原本只預計三十萬人次參加,卻引來一百多萬人次的人潮,場地超過負荷,遊客怨聲載道。今年控制遊客,服務品質已見提升,但若以國際標準來評斷,展出水準仍明顯不足。

 去年糖果文化節的高人氣、高抱怨,幾乎是當年花博的翻版。「那時大家都沒經驗,加上SARS來襲,委外單位很怕賠錢,在高度危機感下,整個活動過度行銷,一個每天最多只能容納三萬人的場地,春節期間居然湧進十萬人。」承辦活動的前彰化縣副縣長涂明達表示,這是活動委外的老問題,地方政府只能不斷的監督,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承辦廠商不斷換 難有好成績

 彰化縣政府隔年自己承辦「花神祭」,入園參觀人數僅達二十三萬六千人;今年政黨輪替後索性全部委外,彰化溪洲的花卉公園則變成「卡通博覽會」園區。

 前宜蘭國際童玩節總承辦李靜慧說,委外廠商因缺乏承辦經驗,不斷在換,難以做出好成績,她表示,根據她承辦多屆童玩節的經驗,第一年只能把活動辦好,根本就無暇發揮創意或改進,不過,「創意與趣味需要累積的!」一個好的大型活動就是需要有延續性,但委外廠商把活動經驗當成不傳的商業之密,要怎麼累積?

 一項好的節慶活動還要能活化地方產業,但委外的公關行銷公司很難整合地方勢力。經營十多年、略有成績的新竹玻璃藝術節這幾年改變委外作法,把主導權交給當地玻璃產業協會,新竹市長林政則表示,由產業協會自己主導,就是希望他們發揮由下而上的力量,讓產業自己當主角。

 來到屏東長治鄉,南二高下方的台糖海豐農場,就是熱帶農業博覽會的會址。今年熱博以「花果精靈嘉年華」為主題,在佔地達三十公頃的園區中,規畫出二十個不同農業主題的田區,儘管園區裡還是出現若干與農業主題毫不相干的贊助廠商攤位,但長達一點六公里的綠色長廊,種滿不同的攀藤農作物;而隨處可以品嘗農民栽種物,都還是讓人感到驚喜。

 

共創三贏非夢事 端看執行力

 屏東縣長曹啟鴻表示,儘管熱博也是委外,但是有了第一屆熱博倉促舉辦的經驗,此次縣府不僅把籌辦期間拉長,還提供委外廠商「頂尖農戶名單」,由委外廠商邀請這些農戶進駐熱博,不僅把地方產業拉進來,也讓參觀者品嚐到第一流的屏東農作物。「不是委外以後等著收權利金就好,縣府還要不斷介入,活動才不會走樣。」

 顯然委外招標已是承辦節慶活動大趨勢,但同樣委外,有的地方政府與委外公司搞得劍拔弩張,參觀民眾怨聲載道;但有些又合作無間,共創地方政府、委外公司甚至地方產業三贏,其中的差異,端視主政者的用心與執行力。


引用:http://blogger.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7/02/22/150535.html

=======

【系列三:跨年與傳統篇】 ※本系列原刊於2006.03.07中時六版

 

 ◎巡迴採訪:何榮幸、陳嘉宏、黎珍珍、高有智、何博文、林諭林、范姜泰基、曾薏蘋

 ◎本篇執筆:曾薏蘋

 

Part1【燒錢 照亮虛華…跨年 燈會 荒腔走板唱錯調】

 

 每年的跨年夜,六個小時,全台「燒」掉數萬名學生一年的營養午餐費!

 每年,全台為了應付跨年與燈會,沒錢的,先挪其他預算,募款的,「到點燈那一刻還在籌錢」,只是激情過後,歡呼聲中,「燒」完了錢,還留下什麼?一場跨年一場夢、一場燈會一場空!

 「辦活動的壓力是很痛苦的!」曾獲金曲獎的「交工樂隊」及「生祥與瓦窯坑」重要團員、現任嘉義縣文化局長鍾永豐一席話,道盡政治人物的「痛」!

 電視台切割畫面裡,一樣的背景、一樣的倒數聲,還有剛才在台北,現在卻到高雄的趕場藝人,唯一不一樣的,只有夾在人群、模糊不清的各縣市長臉孔,這就是每年都會出現一次的情景──從跨年晚會、元宵燈會到中秋晚會都是一樣。

 「活動結束,收拾場地,心中只有兩個字:『唏微!』因為『Nothing』。」鍾永豐,不能免俗辦了從政生涯第一場也是最後一場的中秋晚會,找了歌手助陣後,只有落寞,沒有笑容。

 

趕集盛會 文化經費灰飛煙滅

 「在台灣當官和當人都很痛苦…每次看到這種情形,都很慶幸自己沒辦。」去年嘉義縣,沒辦過任何一場大型活動,能夠抵擋這股洪流的地方,只有這裡。

 從反美濃水庫的社運起家,長期以具有流浪詩意的客家歌詞,深沈傳達勞動者心聲的鍾永豐,從體制外踏入體制內,面對政治與理想的交戰,他決定讓嘉義縣,不隨波逐流,沒有跨年,也沒有燈會,更看不到大型演唱會。他慶幸說:「這些至少在嘉義縣,還有一點免疫力。」

 面對各縣市競爭,嘉義縣有如一片淨土,但處在政治處處主導的台灣環境,鍾永豐說:「我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各縣市只要辦了些活動,六、七成的文化經費就燒完了。」他認為,辦大活動,往往是為了下一次選舉,為了滿足民眾及政治人物的虛榮心。他舉例表示,知名樂團一個半小時的表演,台北演出一場一百萬元,到嘉義,就要兩倍,因為要補貼樂團因為來這裡,受限距離無法趕場的成本,還包括跟著南下的技術人員,呈現的結果卻是:「舞台基本東西顧不到,KEY也對不準,年輕人為何還要這樣缺乏文化品質的東西?」

 他認為:「我們都只重視觀眾及主辦單位的想法,卻往往忽略表演者,根本看不起你們這個地方!」你把天王天后捧在手上,藝人也自以為是「天仙下凡」,一下了台,「咻」就走了。

 

寅吃卯糧 天王天后請上門來

 「一場有天王天后的跨年,一個晚上,一千萬元就沒了!」他說,很多縣市已經「寅吃卯糧」,還咬緊牙在辦,令人心痛。台灣一年那麼多節日,電視一開,地方首長全上了電視,他們的心何嘗不是折磨?嘉義縣推廣社區劇場,只要兩百萬,就可以辦個二十場,有互動,還有教育的傳遞,一場十萬元的表演,卻來了近七百人,非常划算,還做到「把藝術送大家門口」。

 「在窮鄉僻壤辦跨年,不如把錢拿來強化鄉鎮圖書館。」他無法理解,越是窮鄉僻壤,越是喜歡把錢花在消費產業,這是很弔詭的事。不管是晚會還是大型活動,天王天后一定會把壓軸時間,留給大都市,你怎麼和人家比?窮鄉僻壤的孩子,應該建設的是競爭力,錢除了花在圖書館,還有就是藝術。

 他認為,台灣都靠電視效果決定活動辦的成功與否,鄉下辦大型活動,募款困難就是很大致命傷。台北是一個可以商業回收的地方,但不是每個地方都能行的通,誰願意當冤大頭呢?

 

開山始祖 北市跨年已成傳統

 台北市是跨年晚會開山始祖,新聞處副處長吳秋美說,他們也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城市節慶特色。現在的跨年不再只是六小時的活動,還有深度及內涵。今年跨年來了四十萬人次,吸引了「像難民一樣的人潮」,當晚更為信義商圈帶來二點四億的產值。

 「多年累積和努力,北市的跨年難以取代。」她說:「二○○三年起,跨年已確定成為台北市的城市傳統。」一○一的煙火秀就是他們一直尋找的「儀式」,「即使巨蛋蓋好,封街活動還是不能不辦;就算一○一不再是世界第一高,大家還是會來參加市府的跨年」。十年來,市府在替台北人「創造城市共同的記憶」,跨年活動北市一定會辦,且不會只是例行公事。

 台南縣長蘇煥智則坦率指出:「跨年,都是比面子!」但是,鄉下地方的活動,本來就沒有台北多,活動確實有存在價值。「上次跨年,全麻豆都是人,從沒有活動像跨年一樣,一口氣湧入那麼多人。」透過跨年,找到城鄉年輕人的活力。他記得,永康辦的那年「麻豆的老人都出來看熱鬧。」這樣的景象,都不自覺的感到光榮。

 「我不喜歡辦大型跨年晚會,經費不及北高的十分之一,花錢又贏不了人家,辦小的,就不用請天王天后。」同樣是農業縣的高雄縣長楊秋興說,高雄縣不辦大型跨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離高雄市太近,「縣民去高雄市看跨年非常方便,何必浪費錢?」

 

以社區為主軸 鄉民熱情有勁

 「跨年晚會,應該要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屏東縣長曹啟鴻說,恆春去年的跨年晚會,與社區大學合作,只花二十六萬元,沒請外籍兵團,精采度及創意,不輸給藝人,錢省下來,辦了很多以社區為主題的活動,以前很冷漠的小社區,現在都熱情了起來。為自己存在,屏東做到了!

 常被拿來和台北比較的高雄市,壓力更大。「高雄市民的驕傲感,是被燈會『擠』出來的!」新聞處長王時思認為,雖然也不想花大錢請天王天后,卻又怕被比下去,今年高雄跨年,他們傾向只請一組巨星當主持人。「這就是部分妥協」。她說,高雄每次的跨年,雖然「殺」的很辛苦,但還是會辦。

 和跨年一樣,被視為「花錢敗家子」的燈會,因緊接在春節後,已讓各縣市吃不消。「不是才過完年嗎?又要馬不停蹄的辦元宵,不累嗎?」蘇煥智認為:「誇大元宵燈會,是不正常的。」

  「小地方不用想擠破頭跟著仿效。」曹啟鴻說,社區營造的燈會,只要花小錢,就可以點綴週邊,大燈會,就交給中央吧。

 不過有些縣市還是徘徊在「辦與不辦」的十字路口!苗栗縣文化局副局長林振豐指出,燈會和跨年,的確有「其他縣市有,我們也要有」的壓力,否則馬上就有人罵:「苗栗是三等縣嗎?」

 

大型活動氾濫 打亂文化步調

 「燈會就是要『燒錢』、二千萬根本不能看,至少也要三千萬!」前台北市民政局長何鴻榮說,燈會要炫、要「ㄅㄧㄤ 」。雖然他認為,燈會不一定要辦,除非結合地方特色及產業。但到了這種地步「大家都想停,卻沒有人敢停」。

 近年來,因為愛河燈會名氣大增的高雄燈會,今年沒有民間募款,政府出三千萬元。「高捷弊案帶給高雄的,不是只有政治上的問題,還有廠商活動贊助意願。」王時思無奈,中鋼一向是高雄燈會的大金主,一次就是上千萬元,佔了總活動經費三分之一,弊案後,為了避免麻煩,根本不敢募款。

 去年觀光局花了五千萬元補助,燈會就佔三千多萬。觀光局長許文聖強調,燈會以燈最重要,「請大牌明星助陣,只是吹哨子壯膽,代表燈會本身吸引力不足」。

 台灣的政治人物,有人在活動中,爭足了面子,有人流失了選票。氾濫的大型活動,打亂了台灣的文化步調,矮化了藝術團隊。就像鍾永豐所言,一昧的餵給民眾沒有品質的活動,民眾的鑑賞力、文化涵養依舊原地踏步,這跟早期國民黨的「愚民」政策有啥兩樣?答案,留待民眾評斷。

 

Part2【傳統節慶拒拷貝 脫胎再生】

 

◎本篇執筆:黎珍珍

 

 拿著鎮瀾宮與銀行合作的「媽祖平安卡」,刷一支「媽祖紀念手機」,還不夠「炫」嗎?再上網下載「媽祖聖歌」吧!不用懷疑,求平安不一定要參加進香團,因為媽祖早已跟上時代、無所不在。

 另一個當傳統碰上現代的故事,是今年元宵期間,中正機場發生二十七年來最大火災,禍首竟然是天燈。兩個疑似闖了禍的天燈,一個來自八里,一個來自蘆竹,沒有一個來自天燈的故鄉─平溪。這把無名火,燒出了不只是公安危機,更燒出了天燈「拷貝文化」的隱憂。

 傳統與現代相遇,除了有說不完的故事,更撞擊出脫胎換骨的節慶新意象,以及利潤龐大的創意商機。相對於新興節慶容易流於嘩眾取寵、往往曇花一現,文化根植厚實、更具本土代表性的台灣傳統節慶,例如大甲媽祖、平溪天燈、鹽水蜂炮、內門宋江陣,也在努力求新求變、尋求新生。

 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的大甲媽祖進香活動,一直是地方上的盛事,但要到二○○○年台中縣政府介入推廣後,這項民間信仰才成功打出國際知名度。

 當初與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接洽的前台中縣副縣長劉世芳說,媽祖繞境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宗教活動,仰賴的是久遠紮實的文化傳統,許多宗教的儀式、古禮都已制式化,「政府的介入只是水到渠成」。

 「北天燈、南蜂炮」盛名遠播,近年來也逐漸享譽國際。雖然台北縣、台南縣政府不斷在每年的活動上推陳出新,希望製造新鮮感,但節慶悠遠而鮮明的傳統,無論如何都難以取代。

 連續七年負責天燈活動的北縣觀光課課員陳崇誠說:「我們曾經推出創意天燈,民眾反而沒興趣」;到平溪,就是要放最老式的天燈;到鹽水,就是要在「槍林彈雨」中竄逃。這些傳統節慶形式深植人心,不管政權如何輪替,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敢」喊停。

 

尊重傳統 公部門扮演輔助角色

 豐富的文化底蘊讓傳統節慶魅力自然天成,公部門的角色拿捏則過猶不及。

 「文化不能創造,但可以發揚,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這樣的氛圍演繹出來」,台中縣文化局長陳志聲說,從二○○四年開始,大甲媽祖文化節就由七大主軸貫穿,把整個文化節的活動拉到台中縣二十一個鄉鎮。

 這幾年「轟動武林」的內門宋江陣,觀光局卯足全力推廣,但回歸地方,主導權仍由紫竹寺掌控。台南縣政府文化局今年首度介入,協助「古炮街」住戶推出炮陣;文化局長葉澤山說,縣府本來想多介入,但蜂炮傳統上就是當地武廟所主導,「我們還是尊重廟方」。

 梧棲鎮文化藝術協會總幹事王立任也認為,大甲媽祖繞境傳統歷史悠久,公部門就算想要推廣至國際,也不應介入廟宇本身的活動,只要站在輔導的立場,做好交通管制、推廣地方產業就好。他指出,先前幾次政府部門與廟方就繞境的陣頭表演時間意見不一,甚至還控管時間、舉牌警告,其實都不必要。

 

改造過去創造商機 目光要放遠

 但無可諱言,公部門的介入,讓傳統節慶得以和現代行銷結合,創造了可觀的周邊產業效益。

 台北縣政府觀光行銷課長黃士昌估計,今年平溪天燈吸引二十五萬人次,以每人消費五百元計算,經濟效益可高達一億元,而活動本身經費不過一千多萬。大甲媽祖的公部門經費還不到一千萬,陳志聲估計,衍生的商機卻超過十億元。有「媽祖餅」封號的大甲特產奶油酥餅,在媽祖出巡期間大發利市,根據中興大學行銷系所做的研究顯示,奶油酥餅的營業額,在三月期間多出了四倍以上。

 節慶帶來的商機畢竟短暫,而且可能流向不明。平溪文史工作室主持人高文祿就認為,平溪天燈節雖利多於弊,但真正受惠的商家只有火車站沿線一百五十公尺處,「隔一條街就看不見遊客了」,錢都被外地湧進的攤販賺走。而且天燈出了名,各地爭相模彷,獨特感逐漸流失。

 高文祿建議,平溪居民必須更努力加深平溪與天燈的連結,發展天燈餅、天燈銅鑼燒等「平溪限定」特色商品,更根本的是深化天燈文化的認同感,讓買天燈等同於「買一個希望」。

 要創造傳統節慶的附加價值,各縣市幾乎都從開發周邊景點著手。黃士昌指出,平溪天燈從二○○三年起搭配十分、菁桐的深度旅遊,縣府並爭取經濟部「魅力商圈」補助,希望將單點的活動累積成長期的觀光資源。

 而台南鹽水除了蜂炮,白天可以先逛逛鹽水老街,吃吃著名的鹽水意麵、豬頭飯。高雄縣政府配合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規劃了大旗美區的旅遊套裝行程,邀請遊客順道泡泡六龜寶溫泉,到甲仙鄉參觀化石館。

 大甲媽祖國際觀光節同樣搭配了多種旅遊套裝行程,包括鐵馬一日遊、遶境旅遊行程及「當一天大甲人」等,但媽祖與現代科技、金融結合,顛覆了一般人對於「傳統」的想像,更讓「三月肖媽祖」突破了宗教的藩籬。

 

規畫文化行銷 打響國際知名度

 傳統節慶兼具歷史、宗教意義與常民文化特色,自是推展台灣國際觀光的利器,平溪天燈、鹽水蜂炮、大甲媽祖遶境和內門宋江陣,都是觀光局「五大旗鑑計畫」的支持重點。

 鹽水蜂炮今年吸引了近五十個外國媒體採訪,平溪天燈二○○○年成為台灣千禧跨年活動的代表,透過公視加入全球七十家媒體實況接力轉播,向百餘國放送台灣天燈之美。但是,每年來台參觀的真正「外國」遊客仍屈指可數,傳統節慶活動再熱鬧,現階段仍是「內需市場」。

 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指出,國外重要節慶都有穩定的策展團隊及長期規劃,想要去看愛丁堡藝術節、亞維農藝術節的各國觀光客,一年前就可以了解節慶的內容與重點,並安排相關行程;但台灣不然,「今年大甲媽祖在十七天前才宣布要提前繞境,國外觀光客怎麼來得及安排?」

 前台南市副市長許陽明認為,政府應該調整預算補助方向,以國家力量支持像大甲媽祖、鹽水蜂炮等少數具有國際性的重點節慶,縣市、鄉鎮可以自籌經費,但國際行銷的工作,就要由政府出面、全力協助。

 王立任則批評,媽祖文化節既然以「國際」為名,不能停留在邀請國外團隊來表演就好了,「這種事,一般民營遊樂場就可以做」;與其找一些外國臉孔到二十一鄉鎮唱唱跳跳,還不如將這些經費挹注在能夠提升地方的宗教產業文化。

 

號召遊子返鄉 延續地方生命力

 「只要能夠號召遊子返鄉,城鎮就不會死亡!」許陽明在深受日本京都祇園祭感動後,如此強調。

 對京都人而言,傳統節慶最重要的是本土認同、是故鄉情懷,每年到了節慶的時候,遊子從四面八方回到京都,穿起傳統服裝、參加傳統儀式。許陽明相信,台灣如果能將傳統節慶好好延續下去,農村凋蔽問題自然可以解決。

 雨後春筍般的新興節慶有如流行樂,時髦風尚卻未必經得起時間考驗;通過歲月淘洗的傳統節慶則如古典樂,只要賦予符合時代觀點的詮釋,就能歷久彌新。


引用:http://blogger.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7/02/22/15053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