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又看到華光的新聞,真是意猶未盡。週六傍晚,剛好在附近,就順道過去看看。那邊真是一個社區,全部幾乎都是低矮、木造的房子,外圍有些飲食小吃店,很多都上過電視,以無印良品之姿。
我拍了幾張,據說這幾家都是相當知名的。

老張牛肉麵(三十年以上)


廖家牛肉麵


轉進巷子,還有麻辣鍋

愛國東路、杭州南路交叉口之豆漿店(1955創立),對面就是台北首席的中正國中。

杭州南路上的包子店,一籠約100上下,絡繹不絕。

接下來,我遊走在眷村裡面,看這些斑駁、破舊的木造房,以及嘔出來曬太陽的居民,幾乎都是老人。
眷村的街景,跟現在一般台北街景不同了,在低矮、木造的房子看出去,偶有樹木位於轉角。



抗議布條

華光社區公告

眷村,跟東區那種時拆時建的風格不同,偶還會有數十年前的電影海報,比如山東老娘。

這家是一個賣古藝術品的小店,上面幾張照片,通通都是莊主秘最痛恨的『威權』蔣總統...

眷村的巷子

華光社區其實跨越愛國東路的南北兩側,這張是從南往北邊的華光拍過去,行道樹夾於其中

華光社區居民門,也就在莊主秘最痛恨的『威權』蔣總統腳下(站在社區往西邊拍攝)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意象?韓女士刺激我再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她指出永康街是布爾喬亞的。則,這些眷村、外省掛,我從未在她的南村落論述中看過,但其實這邊離南村落不遠。
韓女士談吃的時候,會提到外省美食,不過應該沒提過華光社區。
如果韓女士之類的媒體人,願意動用手下的資源,集中火力在華光社區,文化局、文建會長官,聞風而至,不至於在XX園區、拆遷之際裝聾作啞吧?

回到都市意象上。台灣最近也在推都市意象,包括注意文化觀光。我們應該推什麼建築、空間意象?才算是有台北、台灣?
是101?還是帝寶?

看到華光,我想京都。很奇怪吧?其實不會。
京都很多建築都是木造、低矮,古色古香。華光之類的老眷村,所缺的是修建、不缺的是歷史感。都市更新,是要全面拆除這種怪手式的思維?還是修建、更新木材與消防,但是維繫住老眷村的風味,不讓這些無印良品的美食離開?
進一步說,台灣的文化觀光,核心元素是什麼?日本,有眷村嗎?有這種外省掛嗎?韓國有嗎?英國倫敦有嗎?我相信沒有,則,台灣這50年來孕育出來的,除了霹靂以外,其實還有這一批人、這一批文化。
先前說到,北京在拆舊胡同,因為它們要迎接一個新北京、國際化世界級的,台灣作法不也如此嗎?真是文創的異卵雙胞胎,還有,我們要蓋這麼多現代化的園區幹嘛?文創,真的要大興土木蓋園區嗎?我們真的想過自己核心的『風格競爭力』在哪嗎?如果台北不拆眷村、北京拆光胡同,則又是什麼樣的光景在對比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