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報導前幾天就有看到,ZEN大透過探討誠品的連結,有看過這個消息,今天也一併發佈。
首先是誠品自己發佈的數據,誠品作為一個閱讀界的文化菁英通路,這麼強勢、位居這麼好的點,對出版商等產業合作者苛刻,還是短少2.90356億元,也傳出它們要收掉一些點,集中力量到諸如信義店等大據點上,這麼看,它們在經營管理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ZEN大提醒他們有老臣凋敝的現象,則,此外,他們在實際經營上,是否也犯了這麼問題?否則名氣這麼高、官方還為之開道的文化企業,何以如此?
而且誠品成立18年,獲利才3年,這麼長期都在賠錢,是如下文所說的理想過高、清高?還是根本槁不清楚市場動向?則,一個虧了12年的企業,何以又可以存在?
最後本文也提到諸如網路書店、消費者精打細算的問題,的確對實體書店都是打擊,誠品一定首當其衝,而為了氣氛去誠品、諸如畫廊、講座等,誠品是否應該更仔細思索自己的市場策略,畫廊,還不只吧?
誠品如果真的有嚴重危機,我想台灣人都不會幸災樂禍,因為他是一個本土品牌。

=============
恩典.慈悲 誠品「畫」出未來


今藝術 更新日期:2008-01-08 記者:文│謝恩 圖│本刊資料室
 
誠品賣畫了,市場有些緊張。有人覺得,誠品是在補營收萎縮的漏洞,但也有人認為,誠品在中國鴨子划水布局多年,可能在儲備現金水位,以迎接更寬廣的戰役。日前誠品集團執行副總吳旻潔在慶祝信義店成立兩週年的記者會透露不少信息:


——二代接班已成定局,吳旻潔正式躍上經營檯面,分擔吳清友健康壓力,同時讓潛心向佛的父親,保留更多心情空間。


——誠品書店與商場營收不如預期,未來的經營型態將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


——在中國的布局腳步即將加速。


成立於1989年的誠品,今已進入18歲的花樣年華,隨著在各大都會區的展店,在捷運站、醫院等場所也無處不在。每一位喜歡閱讀,甚至喜歡逛街的人,都能充分感受到誠品為這個社會所帶來的「幸福感」,尤其是夜貓子可以在不眠的深夜,讓自己埋躲在誠品敦南店的書城裡,書香味的溫暖成為許多都會人的依賴。如果台北沒有了誠品,大家想必是悵然若失!


早在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為了協助誠品書店取得新光敦南大樓的承租權,曾義正詞嚴地說:「台北可以少一家百貨公司的分店,但不能沒有誠品這樣的人文據點。」這個印象隨著誠品在全台灣各大都會區展店,甚至進入信義計畫區、轉型為複合商場的今天,大家還是要說,台灣社會不能沒有誠品這樣多元豐富的人文據點!


然而,對於頂著「閱讀」、「品味」卻必須自負盈虧的一個私人企業來說,的確有著一股不可言說的沉重感。讓讀者徜徉在有如博物館的書城中,可以隨心所欲地從架上取書,賞心悅目地閒坐在書店的優雅座椅閱讀;光絢亮麗的裝潢,明亮舒暢的環境,試想這樣的事業,如何保持獲利?


吳旻潔在記者會上預測,2007年營收約98億元,比2006年逾百億元微幅衰退。但根據公告資料顯示,2006年上半年誠品集團收入淨額為42.98903億元,比前一年同期的45.89259億元,明顯短少2.90356億元。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11.25億元股本的誠品公司,擁有10.49153億元存貨,雖比前一年同期的12.25164元略見改善,但數字依舊讓人觸目驚心。目前誠品的負債總額為34.23622億元,其中包括短期負債9.32314億元,股東權益為15.15981億元。


在吳旻潔的認知裡,誠品的價值是經營複合型商場的策略,將大型書店與百貨公司結合一體,即輸出經營Know-How取代自己苦幹實幹地開店營運,未來不管是在台灣或中國市場,都將以此型態為發展主軸。她說,以前誠品投入大筆資金打造書店與商場,帶動商圈繁榮,但也使得周邊租金飆漲,反而增加誠品營運成本,未來將改變策略,以提供營運策略並協助業主招商開發的方式,取代自己花錢經營的作法。特別是到中國布局時,誠品未必要自己開書店,輸出經營知識,也是思考的方法。


據了解,誠品在台中與勤美合作的台中大商場就是一個例子,由誠品取得五個樓層,引進書店、酒窖、咖啡、餐飲等業種,除了經營書店外,其他業種則由誠品招商引進,等於是二房東。目前誠品已把商場事業部與書店事業部整合為通路事業部,讓商場與書店除了共享招商行銷等等資源外,還可降低整體的營運成本。至於中國方面,目前誠品已在中國為物流事業布局,協助新華書店在山西、北京地區規畫物流與經營,今年還取得新華書店雲南與廣東書店物流的案子,積極地與中國出版業互動。


這位吳清友的二代準接班人掌權後,讓市場明顯嗅出路線的調整,從老將廖美立以留職停薪的方式休長假,到明年縮減實體書店面積,加大商場出租,關閉營業績效不彰的小書店,都是誠品集團讓外界感受到的變化。而對於公家機關的BOT案似乎也不再積極。「中山區德惠段文化設施BOT案」於2006年10月告吹;2007年「松山菸廠文化園區BOT案」也因規畫內容及權利金與台北市政府要求落差太大,被甄審委員會撤銷最優申請人資格;捷運地下商場,最近也敗給「爭鮮」集團。誠品已不像過去志在必得,出高價搶標,這些挫敗多少影響誠品團隊的士氣與心情,更讓擴大經營複合型商場的策略與理想,飽嚐碰壁的無奈。


不斷有人招手希望誠品集團進駐中國,就連台灣的畫廊都一家家跨足到北京、上海設點,唯獨和中國藝術家擁有相當良好互動的誠品畫廊,還是被綁在台北,只能靠人員往返遙控兩岸市場,畫廊優勢漸失。不能直接轉進中國的原因,家家各有難唸的經,但最大的困擾,一方面是政治錯綜複雜的考量,其次是吳清友本人健康問題,手術後他已逐漸轉移注意力在宗教的研修與體悟上。


據指出,2006年吳清友曾因心臟病到香港二度開刀,手術順利,但在病榻前他接收到台北《民生報》結束營運的訊息,感受強烈,當時就開始嚴肅思考誠品集團的永續問題,其中包括接班與財務規畫。另外與第一家庭牽扯出種種指控與攻訐,也讓一向惜情重義並珍惜誠品羽毛的吳清友百感交集,「綠色風暴」的壓力,讓誠品集團很難擺脫,這對大選在即、三通鬆綁有望的未來,反而成了不定時炸彈。


嚴格說來,誠品成立迄今,財務狀況一直是大家所擔心的,成軍18年,真正獲利不到3年,原因在於誠品的理想過於崇高也過於昂貴,營利回收不易。就拿統一國際大樓來說,書店加商場共7,500坪,其中書店占四個樓層,約3,000坪,陳列30萬種書、100萬冊書籍,當時為了讓書店有博物館的氣勢,據說採購單位把電腦統計中不好賣的書,也重新下單,充量上架,因此持續進了不少「好看而必要卻賣不掉」的書籍。有經驗的老員工其實早就憂心忡忡,十分擔心「庫存」會成為壓垮誠品營運的稻草。


現在網路書店越來越流行,上線買書也成了趨勢,許多人到誠品只是為了走走逛逛、吹吹冷氣,不一定是為了買書。有些年輕世代精打細算,整天或整夜就躲進誠品書店,選個角落,找本好書,席地而坐,逐頁閱讀起來,而不靠近結帳櫃檯。


誠品曾被《時代》雜誌(Time)亞洲版評選為「亞洲之最」(Asia's Best)的「最佳書店」,是台灣唯一入選者。設於高雄大遠百購物中心的誠品書店分店,也曾獲得「2004年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當時吳清友還親自到香港領獎,十分風光。就連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也曾表達過:「我曾經有一次認真考慮搬到台北,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我坐在東京的書房裡,想像台北有家誠品書店,感覺猶如奇蹟一樣。」誠品書店像神話,國際聞名,其中於2005年跨年開張的誠品信義旗鑑店更是另一個再打亮誠品招牌的焦點,「集合誠品所有美學體驗的集散地」、「不只是書店,而是個概念」,譽滿天下,觀光客在爬完101大樓後,必到誠品信義旗鑑店報到。


然而為了成就這樣的理想,光是裝修費就花了新台幣6億元,每個月租金3,000萬元,每月業積還得讓大房東統一企業抽走9%。求好心切的氣魄,十分令人動容,但這樣的生意,註定「不容易賺錢」。


這回誠品出讓蔡國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營收增加近3億元,加上一路零星賣出的畫作,今年從誠品畫廊多了3.7億元,對誠品集團來說,不無小補。最近台灣當代藝術家行情跟著全球「中國當代熱」水漲船高,誠品畫廊已經苦守藝術寒窯18年,手中累積了相當數量的藝術作品,從華人當代的連建興、蘇旺伸、林明弘、夏陽、徐冰、劉小東、郭淳……等等,這些作品正成為誠品集團隨機的提款機。吳清友大半生熱愛文化藝術,潛心推展閱讀主張,呈現空間美學。無心插柳柳成蔭,誠品畫廊推廣當代藝術之餘,典藏藝術作品,現在藝術市場全面翻揚,作品的增值,也許就是上帝給吳清友的恩典與慈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