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台灣文化政策面的檢討,硬功夫作太少、口號治國。
台灣一年花多少錢在文化上面?用到哪裡去?中央跟地方差別在哪裡?其中有多少問題?不知道,好像也沒聽人提過,偶爾冒出一兩個文化預算數字,或是產值,連來源出處都搞不清楚,甚至調查單位都人去樓空。
小弟brahms6花了一個下午時間,把手上找的到的資料彙整一遍,這次就專門針對預算,提出一份扼要介紹,因為來源資料不只一份,包括官方主計調查方式,也不只一套,所以盡量在紊亂中,找出頭緒。
以下,是我在這份總檢討中提出的兩大看法,首先要批判既有資料、其次從這些數據上,看出一些趨勢。

(一) 資料方法的批判
對台灣文化預算版圖的回顧,其實並不完全。國內大致上諸如文化統計有回顧,但是仍相當不足,原因之一可能在於,原始資料蒐集、界定上不夠完全,以致於文建會等單位製作報告時,次級資料也困囿於此。報告、預算、主計,都是西方社會的遊戲規則,在著重於理性簿記的社會文化裡面,除了持續進行以外,甚至特別任務編組處理,自然也以此方法架構文創論述,並據此打造政策規劃。但是,台灣在此並未有相對規模的作法,官方因為本身主計、調查體系的紊亂,始終提出不一份完整與使人信服的報告可參考,不用打高空、光資料定義、調查方法、呈現方式仍在未定數,以致於參考、探討仍在抽象層次,無法落實。
民間包括學術界也一直缺乏此自覺,甚至包括缺乏經費,以致於無法透過民間、學術力量建構起一套體系,反過頭去建議官方修改調查與報告方式,於是文創研究,一直在雞生蛋、蛋生雞的研究窘境,誰要開始?官方期待民間(不斷委外)、民間也期待官方(從其大量引用既有資料,很少作第一手實證調查可見)。

(二) 預算趨勢可以看到什麼?
1.總體看來,教科文占總體預算比例其實並不高,幾乎原地打轉甚至減少。繼續以教、科、文三類預算對比。剛好三者成階梯狀分配,文化預算最少。台灣是一個重視自然科學的國度,正好從預算上也反映出來,文化預算大多用於人文、社會、藝術等領域,文化預算歷年幾乎都是教育經費的1/9、科學預算的1/5。
2.就文化相關部會看,首重以文建會、新聞局來看,推動業務上,文建會以下屬機構分配比例較高(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新聞局則以廣播電視的媒體輔助比例較高。用錢,才可見真正的政策導向,這些也正好是決定文化產業政策的關鍵所在。
3.到地方層次,台北市政府文化預算,可以作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表徵。市府文化預算,的確總金額上持續成長,意味首善之區,的確越來越重視用文化打造都市的意義。但是有幾個現象,我覺得值得探討、甚至檢討。就用錢上看,過去幾年還是以辦活動為最大宗,其次是硬體設施,這點如果從施政與凸顯首長意義去看,就可理解:蒞臨指導、剪綵,最後作為政績,似乎是現在文化政策的主要目的。而現在文創產業的都市議題,大多重視其開放、互動面,國際交流,台北市減少幅度很大,前陣子傳出跨亞洲五都市雙年展獨漏台北,雖然近期快速搭上釜山雙年展的08年列車,但是仍顯示過去我們對國際交流、台北作為國際都市,其實並不被重視。還有,研究經費減少,尤其比對倫敦、紐約的創意產業研究,可以直接報導創意從業者人數、產值、重要議題,台灣、包括台北很多都還霧薩薩,從研究經費減少、研究仍未有主題的趨勢看,也是一個潛在危機。

PDF檔案則一載點下載:

http://www.driveway.com/w6y4h0d3u6


http://www.badongo.com/file/7292485


http://www.sendspace.com/file/iwohs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