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也為了利益、位置難看的張天立,現在也批評誠品。

誠品將內部成本轉嫁出去,張天立也看出這一點,不過有意思的,倒是南方朔,他的觀點書店是傳統產業,跟張天立在做的簡直天南地北、包括特色書店、小眾,這位文化評論大師,好像也只是暫時生存之道。
看來出走中國,還是唯一的路。這樣似乎感覺還是走低價路線,或這麼說,華人市場沒錯,但是台灣的策略是什麼?只是因為書商進中國不團結?台灣文創廠商在台灣也團結不到哪去,不然誠品一分化,大廠還是低頭,小廠想鬧事,都還要觀望。
回到正題,不是不能走華人市場,而是,台灣用繁體字、長期累積出來的文化力,在華人社會能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想南方朔也沒提到,但這不只是出版,媒體內的電影、音樂、電視、設計等,通通都要面對。
還有,台灣如果有哈利波特這種強勢小說的話,是苦思進中國方案?還是中國拿八人大轎來抬?台灣的吉米在中國混的不是很好嗎?

最後附上ZEN大對誠品通路與上游之間關係的看法。
==========
張天立抨誠品 只顧利益場面難看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8/01/11 04:39  丁文玲/台北報導 

 針對近日來誠品書店決定更改與出版業者之間的交易條件,引發業者不滿反彈的風波,目前離開博客來經營核心的博客來網路書店創辦人張天立表示,實體書店欲推動產業e化與升級原是好事一樁,大家應該樂觀其成,誠品這次卻不小心弄得場面難看,相當可惜。


 「書店應該要向中上游供應的出版業者訴之以利益的雙贏,也必須表示感謝,不該只是一味強調自己單方的貢獻與成就。」張天立說,實體書店經營需要展店、人事、裝潢,但網路書店的電子購物平台維持管理費用,並不亞於實體書店營運的成本,也相當龐大。


 張天立說:「所以誠品終究還是誠品自己的招牌,要想辦法經營自己的企業,要把書籍的產權、付款方式交代到出版業者放心安心,能夠接受,丟了書,書店也應該要負責。」


 張天立認為,出版業者的毛利,本來就比書店等通路業者高,書店是沒有理由因為出版業者比書店賺錢,就要求出版業者回饋利益的,無論是實體或者網路書店,都必須謹守這個原則。


 誠品書店與出版業者近日爆發的風波,起因在於誠品片面修改交易條件,包括從現行的月結制改為零售制,並要求業者花錢將庫存書全買回。也要求出版業者付費使用誠品交易管理平台以查詢庫存流量,同時也要求業者分攤書籍在書店遭竊的成本。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對於近日誠品與出版業者的爭議事件,感慨是:「努力開發大陸的出版市場,應該是目前台灣出版困境的唯一希望了!」


 南方朔說,傳統實體書店已是古老的一門行業,利潤薄才會造成通路刻薄上游出版業者的窘況。「要出版社自己合組小書店,或者回到更以前的模式,從事專業小眾的出版與書店,都不啻是暫時生存之道。但最大的可能和發展,還是必須打通華文世界才行。」


 只不過,台灣出版業者前進大陸目前成績也不佳。南方朔批評,「台灣的出版業者什麼事都吃虧在不團結,到大陸發展各憑本事卻分別鎩羽而歸。與書店談判也是一樣。」

=======

中國時報 2008.01.12 
誠品強勢,愛書人遺憾
王乾任

     誠品要求中上游供應商配合修改交易條件,其態度之強硬,讓出版界傻眼。對於誠品的強勢認定出版中上游不願配合就是不願共體時艱的說法,我想很多出版人肯定都無法苟同。

     記得二○○三年SARS,零售通路業績狂掉三成,誠品向廠商展延票期,出版同業們幾乎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二○○五年年底,誠品在信義計畫區開了一家號稱全球最大書店的誠品信義店,當初誠品為了展此新店,廣邀同業,要求長達一年的票期。最後信義店經營不如預期,紛紛開始下架退書,這一切,中上游廠商不都咬牙苦撐配合了下來嗎?更別說多年來出版界中上游將誠品奉為上賓,打小誠品時代就一力支持到如今。

     誠品想要轉寄售制的心情不難理解,畢竟月結制讓庫存成本全都落在下游通路身上,現金流和庫存值壓力讓書店經營無法放手去做。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它建構的歷史脈絡,要廢除或更動更是遷一髮而動全身,誠品希望中上游買回庫存,若是沒能妥善處理,將會逼死多少中上游業者(台灣出版中上游多是中小企業,且無誠品的人脈金流,可以一再招募金主出錢支持),在出版產業日趨萎縮的當前,誠品的諸點提議就是和出版業者共體時艱的做法嗎?

     此次誠品書店要轉型為銷結寄售,要求和廠商重新洽談合約,想要降低經營負擔的想法不難理解。提供透明化的銷售報表與庫存值本是理所當然,釐清盤差與產品耗損的責任歸屬也是應該。然而,誠品卻要求供應商得繳交年費,才能取得會員資格進入系統閱讀報表,更要求廠商得部分負擔不是它們所造成的壞損,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不加入,是否就被拒絕往來?產品壞損該如何認定,是店面說了算嗎?

     當然,誠品可以拒絕不願合作的對象,然而同樣的,供應商也能選擇合作夥伴,拒絕在誠品賣書。雖然誠品是台灣前三大圖書通路(另兩大為博客來與金石堂),銷售書籍種類繁多,業績佔圖書零售的十%強(而整體零售通路業績約佔全出版產業的三成),但也不是什麼書籍類型在誠品能賣得動,都是強勢通路。例如像電腦書、租書店言情小說/漫畫/武俠小說、大專學術書(靠學校團購)語言工具書、商管書(靠團購)、升學考試參考用書(靠補習班、學校團購)、政府出版品(無銷售壓力)、宗教類(宗教團體團購與宗教書店)、童書等等,皆有各自的特殊通路。

     其實,報載三大要求都還不是最核心,都可以透過協商逐步取得共識,進貨折扣與票期恐怕才是最令出版同業跳腳的實質壓力。

     只是,誠品的強硬態度,除了令同業(以及愛書人)錯愕外,更可能讓合作廠商最後落得只賺營業額而毫無利潤可言,甚至有對誠品的經營體質是否健全的疑慮。如果最後引發出走潮,退場不跟誠品玩,受傷的不僅是台灣的愛書人,還有無數在第一線辛苦支撐台灣出版產業的出版工作者。(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