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文章島讓我想起幾個層次。
首先看到M50的特色,讓我想起華山,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似乎M50還因為舊場地找不到新產業,所以閒置、讓藝術家去塗塗畫畫,台灣的華山已經被遠流王榮文承租,大陸是還沒全面OT、BOT等的概念,事實上共產社會跟台灣大政府管理主義在行政上很多類似,未來我看大陸很多園區也會OT出去,透過租金、管理的名義,讓官方增加稅收以外的收入。
台灣也有其他OT案例,不是高鐵,是樂透。

第二個是藝術種類。中間有幅圖,談的是共產中國,共產與東方,對西洋人來說未來將是相當新鮮的事情,因為大多數西方國家共產主義已經玩不下去,老大哥都倒了,世界共產性的國家以中國、北韓為翹楚,北韓不願跟西方世界接觸,中國,披著共產外衣,有具有濃厚東方特色,其文化元素自然非常吸引人,也就是說,他們在家裡睡覺,西洋人都自願掏包來看他們生活,當然更願意看他們創作。

最後是是藝術。文末說,遊客愈來愈多、愈來愈商業化的M50,會不會還是個能讓藝術家們靜心創作的園地? 這一點倒很特別,如果今天是一個封閉園區,那就猶如一個水池,不是商業人、就是藝術人的對立會出現,因為經營方針只會有一個,但是像歐洲的藝術,觀光客跟藝術家是一體的,並沒有觀光、商業或藝術對立的問題,他們也在研究架構上積極思索怎麼打造出一條產業鏈關係。東方,後殖民我不知道,理論也搞不懂,我只知道我們還活在文化工業的老問題,藝術呼?商業呼?的老爭論、老思維裡面。

ps台灣文創產業,代理端超強。電影不用說了,最近像藝廊、拍賣市場又開始火。中國這樣看來,瘋園區、愛辦活動、加上諸如藝術代理者進駐等,下面兩則新聞看來,路子跟台灣會很近,我猜想他們創作力應該很難發揮,倒是代理業、商業交易會很強。

==========
上海M50 灰姑娘「藝」舞成名
 
【經濟日報╱文/林則宏】 2007.12.29 02:05 am
 
 
 http://udn.com/NEWS/MEDIA/4158453-1765129.jpg

M50外圍即將拆除的工廠外牆,成為大陸年輕人塗鴉創作的園地。
圖/林則宏
上海普陀區莫干山路50號原本是一家名為「春明粗紡廠」的國營紡織廠舊址,但今天在上海提起「莫干山路50號」,許多人聯想到的卻是文化、藝術、時尚與創意。這片一度面臨拆除命運的老舊廠房在蛻變後,如今也有了個與新形象相匹配的摩登名字:「M50」。

老紡織廠 蛻變求生

M50總經理金偉東說,莫干山路50號其實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早在1930年代徽商周姓家族就在此設立「信和紗廠」。1949年後隨著時空流轉,先後更名為「信和棉紡廠」、「上海第十二毛紡織廠」、「春明粗紡廠」,很長一段時間,這裡一直是上海的紡織重鎮。

中國工業第一個開啟從紡紗、織布到印染等一貫化協作生產模式的工業區在這裡出現,信和紗廠1940發行的股票,也是迄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工業類股票。但這座具有輝煌過往的老紡織廠,終究不敵市場的殘酷競爭,在1990年代初期已經陷入破產邊緣,到了1999年全廠停產歇業。

藝術進駐 園區成形

 

http://udn.com/NEWS/MEDIA/4158453-1765130.jpg
 
M50展示不少帶有濃厚共產中國意象的作品,很能迎合西方遊客胃口。
圖/林則宏
當時為解決國營企業歇業停產造成的城市空殼化,及所衍生的職工再就業問題,上海市政府開始推動都市型工業建設,鼓勵國營企業將閒置廠房開發為都市型工業園區。

當時春明粗紡廠曾考慮引進電子加工業,後來發現電子加工業不僅會帶來環境汙染問題,水電消耗又較大,對於周邊道路交通的要求也較高。

更重要的是一旦引進電子加工業產業,春明粗紡廠原有的老廠房絕對不保。金偉東說,這些廠房建築造型稱不上「出類拔萃」,畢竟在這裡可以看到從1930到1990年代期間各年代的廠房建築態樣,見證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歷史。

春明粗紡廠只好重新尋找一個轉型後,還能保留住這些老廠房的新產業。在這段期間,春明粗紡廠1,000多個老員工只能靠著廠房出租勉強維持生計。金偉東回憶,當時租廠房的企業什麼都有,包括服裝廠、印刷廠,還有做蜂窩煤的。

一個相當關鍵性的轉機是當時一些藝術家看中這片位在蘇州河畔,租金低廉的老舊工業廠房,開始在這裡開起個人工作室或藝廊。

當時上海普遍還沒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概念,大家只覺得這些藝術家進駐對春明粗紡廠的發展有幫助,對城市文化的傳播也有好處,開始主動去找一些畫廊、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進駐。

經過不斷的摸索與調整,直到2003年上海市經委、上海社科院等單位召開上海首次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提出上海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終於為這個見證上海百年產業變化的老工廠找到新定位。2005年4月,春明粗紡廠成為上海市政府首批授牌的「創意產業聚集區」,並換了個新名字:「M50」。

金偉東表示,目前M50已引進18個國家與地區、130多家各類文化創意企業。其中65%為畫廊與藝術家工作室,30%是各類創意設計公司,包括影視傳媒、建築設計、服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工業設計、文化研究機構等,3%是餐飲等休閒配套項目。

培育新銳 打響名號

 

 http://udn.com/NEWS/MEDIA/4158453-1765132.jpg
M50每周都有大陸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展示,成為愈來愈多藝術愛好者心目中的殿堂。
圖/林則宏
儘管「創意產業園區」這幾年在大陸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現在全中國大陸以藝術為主題的創意產業園只有M50,M50更希望未來能在大陸藝術產業取得執牛耳的地位。金偉東說,M50正在尋找合作媒體共同發行一本具權威性的藝術創意雜誌,傳播當代最新藝術資訊。

M50也將建立一個虛擬的創意空間,培養及發掘文化創意新人。M50今年首度舉辦以大學生為對象的「CREATIVE M50 2007年度創意新銳評選活動」。由於是第一次舉辦刻意保持低調,沒有大肆進行宣傳,但12月10日報名截止時,仍有上海以外包括港澳的大學生報名參賽。

上海春明粗紡廠面積僅35.45畝,隨著M50名氣逐漸打響,現有的廠房早已不敷使用,M50也正加緊進行周邊民宅的徵收與拆遷工作。

一個現實問題是,擴大後的M50,是否能像過去以獨具特色的老廠房,繼續吸引藝術家們的青睞,遊客愈來愈多、愈來愈商業化的M50,會不會還是個能讓藝術家們靜心創作的園地?

【2007/12/29 經濟日報】
 

========
M50藝文區》田子坊 藏身巷弄難自棄
 
【經濟日報╱文/林則宏】 2007.12.29 02:05 am
 
 
在上海,將逐漸敗落的老廠房、舊倉庫活化為新的藝術空間,莫干山路50號的M50並非首創,在上海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弄泰康路210弄,或稱「田子坊」,出現的時間更早。

田子坊裡原來也有許多委身在老弄堂中的老廠房,與民宅交相混雜,面積都不大。上海經濟結構逐漸轉型後,這些擠身民居的老工廠也面臨倒閉、關廠的危機。

一些慧眼獨具的藝術家們,看中這些老廠房租金低廉、空間又寬敞,承租下來後加以整修、改造,就變成了個人工作室或藝廊。

田子坊因有大陸知名畫家陳逸飛的畫室、上海市最大的私人美術館「爾東強藝術中心」等標誌性藝術家與藝廊,過去名氣與人氣都勝過M50一籌。或許是人氣與名氣都高,田子坊比起M50就顯得更商業化與世俗了。

儘管田子坊目前仍保有不少藝術家的個人工作室與藝廊,但在短短3、400公尺的街弄中,臨路兩側的一樓更多的是各種藝品店、旗袍店、咖啡廳、餐廳跟酒吧。

比較可惜的是,這裡的藝品店所販售的商品,並沒有太多屬於原創性作品,更多的是由工廠量產專門賣給西方觀光客的中低價位紀念品,甚至還有從東南亞進口的廉價藝品及線香。

田子坊與M50最大的差異在於M50是將一整片廠區轉型作為文化創意園區,田子坊是藏身在民宅之中,在田子坊遊覽,不時還能看見附近的居民穿梭其間,所呈現出來的是與M50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情。

【2007/12/29 經濟日報】
 
=====

M50藝文區》台灣小鎮醫生 變藝廊老闆
 
【經濟日報╱文/林則宏】 2007.12.29 02:05 am
 
 
 http://udn.com/NEWS/MEDIA/4158452-1765128.jpg
吳盈璋。
圖/林則宏
莫干山路50號九號樓「昇藝術空間」,是春明粗紡廠剛改稱為「M50」時就進駐的資深藝廊,如今已是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重要的展示空間。這個致力提升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能見度,並積極挖掘中國具潛力年輕藝術家的畫廊,負責人吳盈璋卻是來自台灣嘉義的小鎮醫生。

按吳盈璋的說法,會到M50開藝廊,純粹是個偶然。愛好藝術的吳盈璋,年輕剛開始行醫時,經濟條件並不充裕,仍收藏自己喜歡的畫作。

大約在1992年左右,吳盈璋注意到今天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F4」的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等人的作品。

吳盈璋說,當時他與張曉剛關係特別好,經常與他討論作品的一些細節,並從1997年開始收集張曉剛一系列作品,還努力想將張曉剛的作品介紹回台灣。

當年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並不受外界重視,不僅沒人理他,甚至有人形容張曉剛的作品像是在畫「遺像」,不過,吳盈璋還是堅持走自己收藏的路。

2001年吳盈璋完全放棄對美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全面轉向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隨著作品收藏量日豐,到了2004年,吳盈璋覺得需要在中國找個倉庫存放自己的收藏品,結果在2005年因緣際會認識了當時春明粗紡廠一名楊姓廠長。

吳盈璋回憶,當時莫干山50號還只是個廢墟,那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首次登陸訪問,在大陸引起相當大的話題。這名楊姓廠長告訴吳盈璋,可以把M50的廠房租給他,但有個條件,就是吳盈璋不能只拿來當倉庫用,而要變成一個展示空間。他說,台灣是寶島,希望吳盈璋能把這個展示空間變成莫干山的寶島。

吳盈璋在2005年5月4日與M50簽約,同年10月31日「昇藝術空間」就在M50九號樓開幕。當時的M50連路都不通,吳盈璋敢在這種地方開藝廊,只是單純想將收藏品展示出來給大眾欣賞,沒有任何商業考量,也就沒有太多的壓力。

沒想到一年後M50知名度快速擴散,成為中國最有名氣的創意園區,連西方國家都注意到M50的出現。

吳盈璋說,昇藝術空間的訊息在名古屋的旅遊雜誌都看得到,他拿出歐洲出版的藝廊導覽(GALLERY GUIDE),翻出裡面關於昇藝術空間的簡介。

吳盈璋表示,到M50參觀的外國人比大陸本地人多,他自己的英文隨著年紀的增長早已生疏,只好將到英國學音樂已經9年的女兒找回來幫忙。如同自己到M50開畫廊純粹是個偶然,吳盈璋認為,M50的崛起同樣是個偶然,從最初幾個藝術家到這裡開工作室,意外觸發廠方轉型的靈感。

M50成功的原因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水準快速提升絕對是關鍵因素。吳盈璋說,1995年時,台灣的當代藝術算是相當前衛,與張曉剛同期的台灣當代藝術家,當時作品都已經可以拿出來賣,張曉剛的作品仍乏人問津。今天張曉剛的作品行情超過500萬美元,跟他同期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卻已經沒落。

對於M50未來前景,吳盈璋相當看好,中國當代藝術逐漸有成為「國際盤」的趨勢,況且「在中國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至於政府正積極推動的華山藝文特區,未來是否也有機會成為台灣的文化創意園區,帶動台灣文化產業的發展,吳盈璋的看法顯得保留許多。

以昇藝術空間12月中旬為大陸年輕畫家陸琤舉辦的個人畫展「幻象Illusion」為例,吳盈璋說,1979年次的陸琤已有多次在海外參加聯展的經驗,無論作品或她個人的談吐都已經非常成熟。

陸琤的畫作抽象中隱約帶出京劇人物,具有現代感又巧妙溶入中國元素,這樣的作品在海外市場很容易被接受。但如果是在台灣,他絕對不敢幫一個只有28歲的年輕人辦個展。

【2007/12/2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