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收到學妹寄給我的信,有個連結。裡面是一篇成英姝的部落格文章。
還是一貫的用粗糙、大眾消費的角度去看,雖然他所做的功課,有很多台的收視率數字,我自己的觀察,台灣主流的休閒娛樂節目,也跟這個趨勢相去不遠,就實證的角度,成小姐的分析沒錯,指出力量所在。
我也是圖想去看愛之味,但是我個人的喜好是看不下去的,星光大道我從未專注看過5分鐘,雖然每天晚上我都在看電視。
但是我知道,台灣這一塊,包括每天晚上的政論節目,24小時疲勞轟炸的新聞節目,是台灣的主力。
電視跟電影不同,幾乎沒有藝術存在,所以成小姐說,幸好有公視,我也欣喜這種最直接的大眾戰場,活生生的講求商業力量,毫無迴避、也沒得談。
台灣自詡為綜藝王國,抱歉,台灣最難看的就是綜藝節目,蔡岳勛的白色巨塔還去 NHK放過,可沒有任何綜藝節目可登上其他國家電視台公開連續放送,更沒有政論節目可以。

下面的榜單,尤其像王建民跟星光幫,很明顯看的到台灣是一個追求大眾主流的社會,電視對我來講比電影更重要在於,電視最直接呈獻這個社會『大眾』、『一般文化』意義是什麼。愛之味固定有10%、霹靂布袋戲、星光幫、看王建民(但未必看所有美國職棒),總拼湊起來就是一幅台灣社會再拆牆之餘的實際面貌。端看大家要不要面對,很多人是不願面對愛之味的。

最近我迷上日本的白色巨塔,先前一直都沒有好好看過。昨晚看的同時,台灣在放送金馬獎,真是一個不重要的獎。林靖傑得幾個?李安需要這麼多獎嗎?不少作品(包括港、中),大家看過多少?如果當天沒有李安的色戒,可看度有多少?
剛剛說,電視可象徵一個地區的文化,我在看的白色巨塔日劇,日本放送當時呼聲很高,收視率很多地方一直維持30%,這幾年,只有木村拓哉才有這種力量,但是最近日劇收視,一般是在10-15%,20-25%之間算是很好,可謂當季冠軍。而韓劇在台灣其實收視越來越差,跟模式重複可能有關,而先前幾年大陸劇在台灣很紅,也一直有作品,則這兩年冷下來了。

最後一句話,把電視當作是粗糙,已經預設立場在說話。白色巨塔也是電視劇,最近查些相關資料,才發現先前邱小妹人球事件,法官還引用該劇台詞當作判決書內容,是電視低俗?還是台灣製作的內容低俗?這個層次的區分應該多談談。

===============
大家都在看什麼電視節目?
2007-12-04 10:39 |迴響:0|點閱:2506

引用: 
http://blog.chinatimes.com/indiacheng/archive/2007/12/04/223189.html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邊看電視邊運動」,原本想想一天就算半個小時也不錯,但後來卻完全行不通,因為我一天連半個小時的電視也看不到。其實平常白天有固定的運動,坐在電視前面只是想拉個筋,但我才一字劈坐好,遙控器轉一轉還不到三分鐘我已經看不下去了,過一個小時我再來,還是一樣,後來我就完全放棄這個idea了。

近來遇到各行業的公關宣傳人員,我都會問他們如今對電視媒體的依賴性有多大。也就是說,各種商品或者活動的宣傳行銷,電視媒體的曝光影響力與其他媒體相比如何?因為過去電視媒體的宣傳威力是很強的,但如今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朋友裡有好些宣稱根本不開電視或者家中乾脆不裝有線電視的。加上頻道太多,收視分散,我對電視媒體的廣告效能打上很大的疑問號。

老三台時代,八點檔演的連續劇是什麼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現在我對國內在製播什麼連續劇完全消失了概念。新聞台我更是特別小心在轉遙控器的時候避開,綜藝節目我只知道一兩個名稱卻沒看過,到現在我都不曉得《超級星光大道》是什麼樣子。以前習慣了做對媒體的觀察,但現在的我不大看電視,不看報紙,開車時才偶爾聽一聽廣播電台放音樂…,觀察?觀察個什麼?但又不能說是跟我無關的東西。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儘管你個人可以選擇完全不去碰,它仍強有力地影響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繼而也影響你的生活。

事實上,當我在詢問各行業的公關人員有關對電視媒體的依賴性的時候,我發現許多人還是肯定電視的宣傳威力。「我們對電視媒體並沒有依賴,因為基本上電視媒體對我們毫無興趣,但只要有上電視,效果還是很大。」一位藝術展覽的公關人員說。我想想也確實有這種情形,你或你的活動上了電視,會有很多人跑來跟你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你」,但較少會提「我在雜誌或網路上看到你」。就連金馬國際影展,我也發現很多人是因為看到電視報導才興起買票念頭。原本我的邏輯,覺得會想看金馬影展的人,應該是屬於資訊大量接受者,主要的資訊來源應該是網路,理所當然早就鄙棄了電視。但也說不定同樣接收到資訊,但電視造成的衝擊性還是比較高。

我反省自己對電視在資訊媒介大增的時代仍具有的威力似乎有所小覷,因此,我手邊有一些關於今年的電視節目的數據資料,我想對媒體現象有興趣的人或想知道,所以拿出來談一談。

以下資料引用自凱絡媒體周報第406、407期。

 

一天到底有多少個節目在電視上播出?

 

答案是1,600個左右。

 

台灣究竟有多少個電視頻道?

 

2005年頻道監播數量為64台,2006年新增高點電視、亞洲旅遊台、MOMO親子台、台灣藝術台、緯來兒童台、台灣音樂台、超視育樂台等頻道,加上東森新聞S台恢復監播,總數為71台。2007年至第三季為止68台。

 

今年數量最多的節目類型是?

答案是綜藝節目。

2005年上半年仍以新聞財經節目最多,佔整體市場的21%;到了2005年下半年,綜藝節目已與新聞財經節目並列第一。自2006年起,綜藝節目更取代了新聞財經節目成為播出最多的節目類型,市場佔比由2005年初的17%持續增加至2007年的22%左右。

綜藝節目、新聞財經節目以下,播出時數第三多的是戲劇節目,並且播出時數持續增加,市場佔比由13%增加至15%。

相對而言,電影節目的播出量卻從2005年的15%下降至12%。

兒童節目播出所佔比例約10%,知識社教節目維持在9%左右,體育節目約7%,美食旅遊節目則逐年增加,市場佔比由5%增加為7%,內容也趨向綜藝化。

 

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類型?(以下數據資料來源為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TAM)

答案是戲劇節目,播出時數雖不是最高,只佔市場的15%,收視比率卻是最高的,維持在22%左右。

 

收視率第二高的節目類型?

答案是新聞財經節目。自2005年新聞財經節目的播出時數逐漸降低,但2006年第二季後後因一連串重大社會與政治事件,收視佔比曾達到21%,逼近戲劇節目。2007年以來雖然收視下滑,但仍維持在18%水平。

 

收視率第三高的節目類型?

綜藝節目的播出數量最多,佔了22%的播出量,收視卻僅佔11%,收視表現逐年下滑,今年以來收視佔比僅有11%。

綜藝節目的主持人也不再是收視保證,張菲的新談話性節目《張菲夜電》與吳宗憲主持的《KUSO廚房》與選秀節目《無敵星鮮人》,收視表現都不甚理想,其中《無敵星鮮人》已停播。陶子在三立主持的《愛上陶花園》也因收視不佳停播。

值得一提的是綜藝談話性節目如MUCH台的《今晚誰當家》等節目邀請藝人夫妻上節目,藝人老婆們上遍各大談話性節目,以揭露婚姻、家庭生活密辛為主題成為風潮。

與綜藝節目並列第三的是電影節目。電影節目的播出量自2006年下半年起即維持在市場的12%,收視佔比隨著節目供給量的減少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9%增加至2006年的12%,但今年第二季後收視佔比微幅下滑,維持在11%,不過在各類型收視佔比中仍排名第三高。

 

收視成長最多的節目類型?

今年以來,收視成長最多的節目類型為體育節目,收視佔比由以往的6%左右大幅增加至10%,歸功於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表現。

美食旅遊節目數量逐年增加,不過收視佔比從2007年第二季後降至6%。

兒童節目因2006年增加兩個兒童頻道,播出時數大幅增加,播出時數佔市場的10%,收視佔比則從14%降至目前的11%。

 

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是什麼?

今年第一季至第三季收視率排行榜前二十名中仍以台語連續劇最受歡迎,三立《天下第一味》在第一季收視創新高,民視《愛》在遭遇第三季《天下第一味》下檔與《我一定要成功》上檔,收視不降反升,重回收視第一寶座。

而今年的收視異軍無疑是中視《超級星光大道》,收視排名第三,僅次《愛》與《天下第一味》,為綜藝節目類的收視冠軍。《超級星光大道》的成功亦帶動各電視台推出選秀節目。第四季有大型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在週末黃金時段迎戰市場。蔡康永與白歆惠主持華人版名模生死鬥《決戰第1名》,選秀節目成為綜藝節目的新主流。

 

王建民效應

「台灣之光」王建民帶動國內MLB的收視成長,民視今年加入轉播行列,平均每場直播收視達0.69%;ESPN也從2005年的0.16%成長至今年的0.46%。

觀眾愛屋及烏從支持王建民,轉化為支持洋基隊,洋基隊彷彿變成中華隊的海外代表。洋基隊的轉播場次約佔了3-4成比重,是所有球隊中最多的,收視率在民視直播的53場洋基比賽中,就有17場收視超越1%;ESPN有6場;衛視體育也有2場收視超過1%。

 

日、韓劇收視式微了嗎?

今年第三季日韓劇收視排行榜第一為韓劇《你來自哪顆星》,收視僅1.23%,才僅2005年第一名的《浪漫滿屋》2.37%的幾乎一半,顯示日韓劇收視逐年下滑的程度,排行前十名的日韓劇中,僅前三名收視超過1%。

日劇在2005年有《極道鮮師2》進入日韓劇收視排名前十名的第四名,以及2006年《改造野豬妹》進入第六名,2007年日本頻道的日劇則無任何一部擠入排行榜,僅民視的成人風格日劇《純情外宿生》和《孃王》分居第三、五名。

從以上的資料與整理分析來看,十分耐人尋味的是,不僅由於這是一份具有商業參考價值資料,所以它所提供的訊息,集中在數量最大、收視最高的節目類型,事實上我們在探討、批評電視節目的時候,也只看到這些最大量的材料,收視率排行榜二十名以外的節目,對廣告客戶來說已經不太具參考價值,根本不需要列出,儘管收視率掛帥為人詬病,但數字為上,唯一能反映在商業效益上的收視率變成唯一具有參考價值的數字。

至於節目數量少、收視率微末的那些節目呢?不只因為不具商業價值而動輒被犧牲,這些節目甚至不會在文化現象上被討論。就像選舉一樣,選舉結果的高票者當選,意味票數多者代表全部,票數少者代表零。收視小眾就跟殘障人士一樣,是邊緣人,有時候你會被假裝關心一下,但事實上只有情非得已你才會被顧慮到。

多虧我們有一個公共電視頻道,可以花一整天播出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影片,使得商業電視台鬆一口氣理直氣壯地徹底拋棄製作人文節目的責任,此外也不是完全沒有可看的電視,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和旅遊生活頻道,你看看光是知識頻道既有四個,國人的水準也是很高的,這幾個頻道有很多非常精采的節目 (我問周圍很多人,都只看這幾個頻道,和電影台),但是我在收視率調查數據中,從來沒看到這些知識類節目的名稱,因為它們不可能進入前二十名的收視率排行榜。其實這些知識頻道的節目,最近更新地比以前多,也更多樣化,好像有越來越蓬勃的感覺,令人很興奮,但能不能持久,以及是不是會趨向娛樂性質,慢慢以較聳動或較輕薄的題材全面取代掉較深入的題材,或者視角逐漸失去多元?可是誰會在關心和探討這個冷門問題?

在這裡我遭遇到一個可能是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我得認清電視功能不再是知識來源,而是娛樂來源,這是因為商業機制,而也正因這個商業機制,即使是娛樂來源,也是最大眾性的、不具多元化、不精緻,最容易消費也最粗糙消費的東西。

再者,扮演這種廉價粗糙的娛樂機器功能,它依舊因身為媒體也是資訊傳遞的管道,於是在傳遞資訊上它一方面有所有媒體中最強大的衝擊威力,一方面將傳遞資訊這件事也一併廉價娛樂化。你或許有注意到,在網路上延燒的話題,如果這個話題因為它的體質只侷限在網路上,引發的效應最後變得很有限,但如果電視媒體跟著炒作這個話題,它就會擴大到舉國發燒的程度。

因此,我先前所說的對於電視的宣傳威力的懷疑,應該再進一步解釋,電視媒體作為娛樂機器,其宣傳威力是驚人的(我所說的娛樂機器,包括把任何事都娛樂化,與這件事本身的性質無關,甚至包括災難,當全國盯著電視播出一個實況的災難的時候,縱使表面上裝作媒體與觀眾都出於一種「關心」,卻不如說整件事就像大家在熱切地看一部《鐵達尼號》)。

我們現在抱著一個期待是電視未來的全面數位化,能形成各取所需,分眾才會有一個面目出來。但這個背後是我們想像到時候會變成有更多元內容的選單,電視節目的資料庫能包羅萬象,任何人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有另一個可能,是發生購買自國外的節目與國內自製節目的落差。要製作好的電視節目無論如何無法擺脫成本問題,要提高製作成本必須仰賴擴大市場,談到這個,就事關我們政府近年在大力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了,至於政府究竟把文化創意產業提倡得怎麼樣了?始終撲朔迷離,這個話題就留待下次再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