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新聞出來,未來小朋友確定要掉三成數量。
少子化的另一面,就是現在要退休的團塊世代人數眾多,消費力頗強。今天這則報導,可以看一下。未必最後的分析我們完全贊成,但是對於熟齡的娛樂、成人教育等,台灣都還在鴨子聽雷,但不代表沒有潛力。
之前關於諸如民歌、懷舊風潮,消費市場不是反映很好嗎?

先前我們也談過,『退休』的概念是什麼?
像老師,一到50天天肖想退休,領一大筆豐厚退休金,社會期待的百年樹人,不要鬧了。這是我們普遍的退休觀念。
但是另一幕,我們也看到desicovery報導的百歲黃海岱,他有退休嗎?退休對他的意義是啥?他有跟第二代要退休金嗎?因為霹靂是他一手帶大的,『退休』是從未想過的事情,一直做到不能動為止。
文創產業最基本應該是黃老先生的風格,而不是公務員心態,我不是在說應然面的東西。人本來就有創作的本能,那有人能從『創作』中退休?
創作更根本來自於欣賞,用經濟學的話說是消費。
 
=========
高齡世代 六成不儲蓄
 
【經濟日報╱陳郁文】 2007.12.02 04:07 am
 
 
「老年商機」近年由於媒體報章雜誌大力渲染,各產業及企業針對銀髮族、嬰兒潮或者日本團塊世代所帶來的龐大商機,莫不汲汲營營地想將本身既有產品或企業形象與銀髮商機有所聯想。

但時至今日,觀察台灣目前投入有關銀髮商機的企業,大多還並未在此老年金礦之中,淘到潮流的第一桶金。攤開全球人口統計數據中不難發現,面對老年世代極有可能主宰21世紀的同時,嚴格來說,不論是政府或企業,在許多的思考構面上,理解以及準備的程度都還未就緒。

單就從消費者需求方面來看,目前投入在個別族群(如:青少年族群、上班族群)等特定族群的研究並不在少數,但相對於美國之於嬰兒潮、日本之於團塊世代,我國對於國內這部分族群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尚稱缺乏,且由於當時台灣與歐美日等國時空背景的相異下,台灣在此世代出生的族群型態,是否可以直接從美國嬰兒潮世代或日本團塊世代的研究直接或間接套用,可能需要存疑並研究才得以驗證。

從許多的世代研究中可以發現,區隔世代的通則大多是由歷史中的重大政經事件發生時間點劃分,相較美、日兩國對於嬰兒潮以及團塊世代,其主要的界線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了的前後時期,相較於美、日為主要參戰國而言,台灣在二次大戰並非主要參戰國家,故在戰後嬰兒潮大量人口成長時期與美日情況並非完全一致,但若從政治上的變革而言,台灣或許可以從光復時期前後做為世代族群研究的區隔研究,以下即先以台灣「熟年世代」(1946年到1955年)以及台灣「高齡世代」(1936年到1945年)分別探索世代族群的特性。

根據內政部94年版的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以台灣熟年世代以及高齡世代,做一人口統計以及生活形態的比較基礎。以民國94年為基準年來看,比較人口數量得知,台灣熟年世代人口總數約26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1到12%;而高齡世代人口總數約150萬,占總人口數的6到7%。若以人口數量比較,熟年世代人口約高齡世代人口的1.7倍,男:女約為49.75%:50.25%為女生略多於男生。

從以往對於生活形態上的研究來看,大多數認為高齡世代雖擁有較多可支配資產,但是相對消費力卻反趨保守,有趣的是:熟年世代消費力一項驚人,當他們也步入高齡期後,消費態度是否會產生變化,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以世代族群的資產保存行為來分析,比較兩個族群可發現高齡世代對於資產保存的觀念比較欠缺,會做資產儲蓄的比率不到四成,但是對於熟年世代的人來說,存錢養老的觀念漸起,對於自己的資產會做善加的利用及調配,會自己做資產保存的比率上升到將近六成,與大家原本既有觀念老年人比較會存錢的觀念有所不同。

進一步針對「會自己做資產保存」的族群做深入分析,發現不論熟年或高齡世代,其保存型態排名依序為:存款、不動產以及儲蓄型保險三類,顯見現金儲蓄仍為此兩世代族群所鍾愛的資產保存方式。

較有趣的是,相對於高齡世代來說,熟年世代族群對於資產保存的方式有較大變化及彈性,也相對能接受較新穎的投資理財方式,故儲蓄型保險以及股票、債券等投資工具的比例明顯多於高齡世代。由此可以預見的是,台灣的熟齡世代族群,或許由於此族群目前大多還仍保有一定經濟來源,而承擔高風險的理財耐受度也較高。

從以上的調查研究中顯見,台灣熟年世代和美、日嬰兒潮世代相比,在族群的比較上來看,仍具有相當大的消費能力和不同於高齡世代的理財觀念,未來應持續關注台灣此群即將步入高齡期之熟年世代族群對於資產配置及消費決策型態的演變,以便掌握住下一波的產業趨勢和脈絡。

(作者為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7/12/02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