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久沒有專門上來囉裡八縮一下。
最近韓國在物價與經濟競爭力上,數據超過台灣,有別於前兩年跟台灣伯仲之間,現在是明顯超過台灣後,解讀者或政府也不敢硬凹,於是裝作沒看到,下修對比對象到中國。

韓國推文創有一個先天不良的條件,就是他的產品,全部都是韓文,韓國人過去為了刻意跟中國有所區隔,其實大多文字改成韓語,刻意減少漢字比例。相較於日本,擺脫漢字的程度較多,日本因為語言等原因,一時間很難擺脫漢字,不過在日本懂漢字,寫一手好漢字的,一般日人都認為他們素養很高。台灣也快了。
但日人,嚴格說還不算華語圈,所以文化產業,日韓在娛樂上非常強勢,可是,畢竟發音咬字上,還是要透過翻譯,才能真正讓華語圈的人理解。
隔了一層。台灣就算照抄日韓文本,只要說華語,對華人圈而言,仍有相當影響力。

台灣,娛樂跟創意產業發達程度,比較偏向日韓,跟中國還算有隔閡。我們有個鄰居,雖然矮小了點,但是短小精悍的香港,他們原先用的是粵語文字,不過當老闆改成北京以後,使用普通話書寫的狀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跟中國接軌。

台灣很奇怪的是,我們跟中國大陸在文字上隔閡最少,嚴格說只有書寫的繁簡體,還有一些小用語,但是中國流傳的普通話,也剛好是台灣的普通話,光言談,台灣這一點就贏香港,在總體語言系統上,當然如果以華語圈為市場,只要內容產品起來,一定領先日韓,因為我口寫我手,所有用華語的人,都聽的懂台灣的普通話(香港人也聽的懂,還有東南亞的華人,向台灣阿誠,改成普通話版後就可出版)。

如果未來主要娛樂工具,從電視轉變成為網路時候,能說華語,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因為聲音會比文字更具有想力,當然影響最有。台灣這方面就先贏一半,原因一如上述。
但是贏一半,也可能龜兔賽跑。

我自己在未來媒體或文化產業發展上,認為台灣人應該從生產面轉型到生活面去看。我的思維架構有點顛倒,我認為應該先生活,才有生產,當我們有需求,才知道文化產業要什麼。
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台灣應該自由地發展我們「品味判斷力」。對音樂,對閱讀,對影片,對藝術,對設計….。這樣才能四兩撥千金,起著關鍵樞紐的位置。
台灣什麼都沒有,連資源都要進口,石油漲一點點,全面物價飛漲(日本很早注意此一趨勢,但仍是作不到百分百國產,仔細思維也是,因為早就步入全球分工時代,怎麼國產?),唯有人力與國民素質,才是關鍵發展要素,當然未必只有文創,生物科技也可以,但文創是重要的一個項目。

站在華人圈的肩膀上,才是台灣要尋找的戰略位置,我們應該焦慮的擺脫代工、以及代工心態。
用華文就先贏一半。台灣已經有這個先天條件了,則,下一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