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術業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最新出刊的破週報上面,有一則短的夾敘夾議的文章。延續的是先前關於國外團體來台票價的問題。

相較於前幾次消基會或寬宏的辯論,在票價上打轉,破報這個討論更進一步,討論到階級問題。

事實上,藝術消費本來就有階級,但如果只限於文本解讀的話,就無法思考到階級,階級這種東西,也的確要票價,甚至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甚至更進一步說,他就是文化與商業交會的地方,當藝術「沒有商業」時,階級比較難以看的出來(因為沒有比價基礎),但是當有「市場」因素出現時,有採購行為,有依據售票/消費/生產體系產生的分眾,階級因素才看的出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針對華山,今天談的是票價。最近自由好像對文創的新聞感到興趣,也具有對比性。對比有兩重:
1.對其他媒體的比較。其實像這些國外大展、大表演,中時與聯合等不會沒有報導,但問題在報導角度。在另外那兩報,尤其是輪到他們主辦時,角度跟自由就不一樣。
2.跟自己比較,自由對文化方面批判火力較足,當然反省中國上力道也比較猛。過去這個園地比較是跟藝術小眾接著,現在越來越關心文創、產業面問題。讓小弟有種清新感。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當代藝術新聞上面看到這一則意見,雖然沒有談到什麼具體案例,但其實從「代工」的角度去探討。

畫廊這個中介單位,如果有一個產業叫作「視覺藝術」的話,它應該是什麼地位?它跟藝術家那個是產業推手?藝術家可以在沒有畫廊(或沒有類似的代理機構)下,繼續完成產業運作循環嗎?不可以的話,那畫廊又該是什麼地位?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晚上學弟打電話,說要注意這一篇。現場看了一下索然無味,不是不重要,是已經看到太多案例如此。不光是音樂,時尚設計、電影、其他類型藝術,不都如此嗎?

後來仔細想來,這篇報導其實關鍵不在於他自身,不在於學音樂者的訴苦,而在於,它應該拉到更大的尺度去比較,這個新聞相信才有她的意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兩廳院交接,當然延續昨天的一些消息,郭董以及卸任的陳董都發表他們的觀點與意見。原本就是想把這幾篇消息一起並列在昨天的消息下面,不過好像特別列一篇,可能好一點。

有趣的是,在交接之際,為何陳董要這麼大陣仗地談制度、尤其出書談,自己接受訪問時也特別談什麼雙首長制。雙首長這種雙頭馬車制度,不管是總統/行政院長,或者是董事長/總監,一聽就感覺是古怪的制度。孟子 萬章:「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在兩千年前就已經提到政令不應多頭馬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看看今天的自由,發現有一篇標題聳動的「表演藝術界被政治操控!」看了內文,發現最近兩廳院要董事長移交。

關於郭董事長與未來的董事會,下文花的篇幅很多。但是小弟在新聞裡面看到,或者感到興趣的是,倒是郭董事長出身自公務員,兩次描述到,他會想釐清行政法人的定位,記者也認為:「這當然是董事長的義務,也是過去兩屆的經驗談,以防日後董事會跟藝術總監對立,相互推卸責任,然後再各自表述。」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聯合報上看到這一篇劇場導演的投書,也有一些想法。其實關注點倒不是兩廳院的藝術節或者是鄭和等問題,倒是他引述現場一位位列席的評委提出如此建議:台灣的文化生態,只需要分為「台北vs.外台北」二分即可。尤其提出可能僅止於繁榮的「台北文化租界地」的想法。十分值得探討。

其實文建會或者其單位委託的調查研究,大概都看得出來趨勢,那就是出了台北,藝文消費就是差這麼一大截。大概這幾年像台中、高雄兩地因為開始重視,所以表演數、參與人次有成長,但基本上,台北市還是一個說了算的地位。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一期的CANS藝術新聞裡面也有年度十大藝術新聞,跟表演藝術雜誌、破報所選的10大表演藝術新聞回顧,形成一個對比。

有趣的是,在亞洲的藝術生態裡面,中國無論生產或消費的市場都在亞洲受到重視(香港也算中國),許多新聞大概都圍繞在中國藝術家、藝術場所打轉。或至少說華人圈,似乎以中國馬首是瞻。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逛逛破週報,發現這一則新聞。為我們回顧了2009年表演藝術圈的大事紀。

如果光從作品、創作者本看,中間開始的這種活動,不管是國內外的,其實只是表演藝術界自己的事情。但會想選這篇新聞紀錄下來,原因在於在前三大段寫得很有意思,而且直接撞擊文創產業/文創政策。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的當代藝術新聞雜誌的文章,是一篇由策展人胡朝聖回顧自己作為策展人的想法(為當代藝術新聞雜誌總編鄭乃銘採訪撰寫),以及談了對藝術環境中策展人的定位。

關於胡策展人自己的選擇在藝術界的定位,這個是個人選擇的問題,當然無論從業者或觀眾,也會有自己的觀感。但是其中他提到很多的現狀,就值得注意與思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兩天網友「路人」上來對文創法、文化部的觀點,小弟還是在思索,今天旺報上國光副團長的一席意見,很值得閱讀,再思考。

他舉英國、美國為例子,甚至推演到政府的角色--究竟是應該大政府?還是小政府?資源怎麼調度?是應該用基金會的力量嗎?以及,資本主義的模式或社會主義的模式,那個藝文發展比較好?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最新出刊的工商時報文創特區,出現了6大趨勢指標。有趣的是,大多都跟台北市有關,而且裡面也有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的意見,綜觀來看,大概本園地跟市府關係很好,每週見報的幾乎都是市府的宣傳與新聞,比如經常看到紅樓。

看了一下下面6大指標,不知道你的想法為何?第一個就是想到漢館長在前兩週投書的「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這篇文章就一般反應來看,似乎惡評不多,但是漢館長在裡面的意見就跟現在主流的文創論述相反(似乎也跟下文相反),比如他反省衝高人次有何意義?以及超級大展對博物館經營方向的影響。剛好,下面報導就提到這幾次的大展,甚至提出了幾個數據,比如Pixar要4000萬元。那再附帶說一下,小弟聽說蔡國強的特展,誠品畫廊投入1億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旺報訪問葉錦添,他從自己的合作開始,延伸到談文創、兩岸比較等話題。雖然文字不多,但是都碰觸到幾個重要的點。

第一個是他看文創的觀點,他說:「是先有文,再有創,不是先有創再有文」。這個想法其實在德國也一樣,他們的文創經濟是先選定文化經濟,其次參考英國案例,加入創意部門--廣告、軟體與遊戲產業,共構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所以受調查的文化經濟,都是私部門、可營利的部分,而不是一缸子全部納入。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出刊的新一期<今藝術>,在黃色封面上的專題是關於NPO(非政府組織)的介紹,十分吸引人的專題。翻閱裡面的內容,大致上是今藝術跟視盟合作的一個活動,並且今藝術在向外延伸,介紹NPO+目前幾個視覺藝術界重要的NPO組織。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在談到文建會盛主委到立院質詢時,也提到了前兩天旺報訪談林懷民總監。

林總監最進到大陸的表演,驚覺到對岸在藝術層次的提升,尤其前幾年雜亂無章的秩序,漸漸在改善中,尤其是硬體設施的投入,大概讓他覺得台灣將要遠遠落後。並且指出台灣藝文工作者跟台商一樣,要面對抉擇。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10月的典藏今藝術雜誌上,這一篇頗為有趣。

鑑定真偽,進一步給予一個作品價值/價格。始終都是文化產業最大問題。也因此相關的消息其實都是重要的消息。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自由專題報導的,就是米勒展與史博館的問題。根據動腦的統計,聯合報去年光辦活動的營收就可能10億元(不是利潤)。

其實對這些帳的問題,那就交由記者、監督者以及館方、聯合報等去解釋,拼湊數字。如果帳目清楚,也就不會有無資料、無說法、人去樓空的問題。細節其實不太是重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看到關於街頭藝人的專題報導,原因在於最近有個嘉年華會。台北市文化局辦的活動可真不少,不過挑選了幾個新聞來看看,市府作的事情時否有完全到位?還是只是半個活動或者證照?還有,中央政府角色?其他地方政府?

街頭藝人只是一個點綴?還是要認真面對的藝術類型?還有,其他諸如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怎麼面對街頭藝人,甚至結合和協助?都是一連串問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藝術是不是少數人的事情,或者說,藝術是不是要只能給準備好的人才能享用?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