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外面的世界 (1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是一份老的資料,為什麼會想PO呢?原因在於:國內至今對於第三部門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功能、效力,都還不知道算一算,已經蹉跎了好幾個年頭過去;現在,文創可能進入一個有案例、沒產業的窘境,各憑本事,不如說碰運氣的生產作品更為貼切。

 

第三部門有啥重要?有些事情是企業不願作,政府作不到的;這些非營利組織,就起著中介的角色。比如人才訓練,我們總以為是政府責任,是教育部、文建會要作的,事實上,仔細觀察,人才培訓上,政府大多作的是頒獎性的活動,對於能力的培養,包括「欣賞」能力培養的事情,其實作的很少,也不夠靈活。則,這企業更不會作,因為無利可圖。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的Arts & Business,其任務在於促進私部門投資藝術,在DCMS部長Margaret Hodge協助下,於10月4日要推動一個線上稅務指引的工作。部長解釋這個線上稅務指是對藝術贊助者、捐助者與財務經理一個服務,A&B的工作如:簡單的資訊提供,這一點明確的增加了藝術家的收入來源,更重要的是,對個別藝術家而言,可以提供他們一個穩定、可預測的收入來源,以及確保捐贈是怎麼一回事。
Colin Tweedy, 是A&B的執行長,他說「對藝術與稅務平衡不是一檢簡單的事情,對A&B的角色而言,是告知這些個別贊助者、財務經理人等資訊。同時作為一個部門,藝術需要這些贊助者知道他們的貢獻有多重要,以及投入資源後,他們能獲得多大的樂趣。」

A&B在這個任務中,最困難的是讓英國贊助過程中不斷簡化、明確化這個工作。他們需要明確的告知贊助者如何從贊助中獲益,對這個即將出現的線上系統而言,可是首屈一指的服務系統,告訴他們錢如何花在刀口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地利音樂訓練中心執行了一個計畫:數位音樂教育訓練(Digital Music Education Training,簡稱DMET),這個計畫是由歐盟的「文化2000」的計畫所支援。DMET最主要的目標在於創造一個數位音樂產業事務的課程,提供藝術家與企業進階的網路行銷與配售的市場知識。最近在DMET其中一個活動是在數位音樂市場內創造一個「知識社群」(consolidated body of knowledge)。其中專門針對現有的因越產業與問題進行探討。
數天前,「07年的數位音樂報告」出版了,這份報告提供全球數位音樂市場發展的資訊,由IFPI所出版。這報告主要內容有:在2006年有7億9800萬個音軌透過網站平台被下載,數位音樂的獲益增加了近一倍,近乎20億元美金。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韓國「策略與財政部」(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裡面,在2005年的預算書裡面,小弟發現一個關於他們運用基金的情形。最近有個新聞,似乎國發基金開始挹注創意產業,就是針對侯孝賢的電影進行挹注。
 
這個消息在台灣文創界好像很大,事實上對韓國來說根本九牛一毛。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平成20年日本文化廳預算

小弟最近看到一份資料,乃日本2007年(平成20年)日本文部省文化廳的預算編列情形。
這是一份該單位公佈的預算說明,主要是說他們預計用多少錢、花在哪裡,以及重點工作項目。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UNESCO要列舉世界遺產,小弟想的是,幾個貧窮卻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國,一定榜上有名,當然像法國之類的國家,大概千年,但是累積的東西夠多;應該也是國際文化界爭霸之一。

台灣呢?當然很難上榜,則,這凸顯一個狀況:台灣不是一個能靠既有文化資產在文化產業上稱霸的國度,當然台灣對保存也興趣不高,反而像砂石車、怪手之類的拆、蓋的工具,一直都是台灣人的最愛;這是我們特殊的民族性,混雜著重商主義的民族精神(有商機的就要多蓋)。

則,台灣在這個所謂的文化界裡面,應該採取何種戰略角度?拼遺產一定輸,當然故宮還有幾件寶物,但除此之外呢?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個新聞,值得談談。

星巴克最近傳出收掉600家店,意義是什麼?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8也不行了這是最近比較驚訝的。
因為大陸也出現跟紐約類似的狀況:核心藝術家出走、反而讓藝術特區轉而成為商業中心,炒作中心。

我們應該更深思文創本身的意義,雖然台灣也有人主張文化要跟創意產業分家,對文化掛上經濟相當不安,798或紐約東村呈現這樣的局面,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得一些朋友,幾年前再看這個影集時,對這四個女人目眩神迷,我對這個題材沒太多興趣,而且覺得凱麗布萊蕭是一個相當滄桑的女人,但是,也就在影視巨人的體系裡面,這個影集拍攝得非常精良,不只是取景,包括他各式的用品、生活等,自然的呈現出某種美國生活(但不是黑人的人生活)。

慾望城市本身故事沒多意義,雖然每個人很想解讀,說明女性如何如何,但關鍵在於,這個影集是一個火車頭,帶起多少周邊產業,下面文已經題過,直接帶起觀光、精品(鞋子),不過小弟都沒買過鞋子,所以不認識。

這值得深思,什麼是一個完整的創意產業體系。我想起韓國的大長今,他們也有類似的狀況,先前在日劇也有,我記得木村的日劇也有類似狀況,而且台灣人去日本,喜歡去東京彩虹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中時跟自由的藝文消息,反而都看到大長今很有趣的一個音樂劇。
第一個,韓國人也可類似百老匯這樣輸出音樂劇,可見其表演藝術之強;
第二個,大長今是跨文本演出的作品,會給台灣人這麼多震撼,最早是因為電視劇,但劇本身卻是講美食、傳統飲食;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個新聞很有參考性,一個關於美國藝術家、地產的文創產業真實圖樣。
小弟乍看之下,發現幾幅交錯的圖樣:藝術家門艱辛的生活與創作、鄰居不堪其擾不斷報警、地產公司發現有商機開始炒作、觀光客大舉湧入,當然,還有看不見的手:媒體在前一階段的炒作。

蘇荷區現在不只是藝術家的天堂,應該被修正為說,被參觀者的天堂,因為創意產業的能量與核心地位,它下一波被地產公司、媒體與觀光業相重,去看藝術家創作,成了跟古蹟、歷史建物一樣的被觀看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對岸深圳有個文化產業博覽會閉幕,已經辦到第四屆。台灣知道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以及,認為他是重要的活動,有多少?
首先想一個事情,同樣都是活動,這種活動跟一般的XX節意義不同,博覽會性質比較是展覽、招商,一般的節慶活動在於市民參與,文化單位比較不會招商,招傷的事情比較偏向諸如國貿、經濟等範疇。

下面當然談了很多諸如成交多少、成交對象是誰的統計,對岸這次成交,突破600億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看了公視專題介紹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的遠見』,稍微路一下他的錄音。
空間刪檔後不補,因為該片據說會發DVD,未來各位應該去買正版。

其中介紹的首先是韓國,後半段都是英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在自由上看到這個外電,覺得滿有意思。秋葉原對我們應該有多重啟示,第一個就是,台灣喜歡把光華類比成秋葉原,事實上,光滑展演的特色不高,而且他比較是聚集性的3C賣場,而不是如日本是一個動漫展示、集散地區。台灣光華看不到女模,只看得到年紀30上下賣電腦的青年。

但可以注意到,其實秋葉原是一個步行區,人潮因為商機與展演大量湧入後,造成該地的交通問題。光華比較不會,因為他不是步行區,台北大概西門町比較有類似狀況,在華納威秀一帶或許也有,不過台灣在步行區的狀況上,比日本好一點,但反過去想,可能也是我們街頭藝人、展演不盛,因此人潮流動,甚至該區域其實嚴格說還不夠熱鬧(只是比周圍區域熱鬧而已)。

都市在藝術產業的基礎上非常重要,因為藝術很多時候是挑戰界線,需要該地方有高度的包容力,一般來說鄉村不容易有高包容力。不過當人潮大量湧入、不同類型與思維者並居於都市時候,都市規劃與管理相對非常重要,日本秋葉原就面臨在商業區間展演,造成人潮擁擠問題,台灣或許也要參考,因為台灣是一個助商混合的都市,東區其實也是一個居住、商業並存的區域(北市府周圍,其實原本是住宅區,只是特殊區塊拿來開發高檔、娛樂設施)。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在現代化過程,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國家;明治維新後,他們極端西化,擺脫過去模仿中國的影響,但到後來極度西化,卻引起基層的日本人不滿,因為連相撲的被禁止。
後來上台的首相伊藤博文,開始在西化、日本之間取得平衡,但也過渡高舉日本傳統文化,最後衍伸出軍國主義。不過二次大戰戰敗後,日本傳統藝術保留下來,軍國主義被美國人壓抑。

下面的東西,是亞洲其他國家搞文化產業應該注意的。中國在這幾年也開始搞文化產業,但據說,他們模仿的典型是台灣,所以開始蓋大坪數的園區、建築物,其次就是辦活動,宜蘭童玩節,在對岸復活。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文化的行政,跟談文化理念很多時候是兩回事情,因為要將其納入更多的行政、政治學原理探討。這也是為何很多時候所謂文化研究、文化批判跟文化行政脫節原因,因為強調批判商業化、批判被國家收編,其實都只是抽象概念,但論及實際社會現實時,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今天選李明博的新聞,其實因為他走改革政府體制的路,這是一個豪賭,因為現代的政府是公私分明的,不是以前的家天下,如果李明博是李氏朝鮮的國王,他堅持、讓宰相執行,未必不可能(但歷史上阻力還是很大,比如以前北魏牽都)。可是現在的政府體制,是依法行政、下屬雖然要遵守上級的指示,但仍可透過法律拒絕非法的命令,理論上可以這麼說的。

李明博這個CEO出身,對效率的重視應會高過法律與體制,不是說他不守法,而是『無效率』對他而言是一個礙眼的東西,反而不會如法匠,寧願忍受無效率,也要恪遵法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逛逛,發現東京這個新聞。倒不是對迪士尼是否國際化的描述,因為迪士尼就算在東京全英語化,其實不過是一個變相的美國樂園而已,與日本無關,全英語化,猶如以前上海的租借區而已。

我倒想談的是最後一段,大概在談諸如新的市場:銀座(這裡不是媽媽桑跟銀行、百貨很多?)以及秋葉原(日本光華商場),這一期的LA VIE也有談到東京,也剛好拍了些銀座或秋葉原的地方。這些地方嚴格說日本味都不夠重,應該說是比較現代的日本。但是,古日本應該更吸引那些『在找英文指標的外國人』。

台灣呢?前陣子觀光調查,台灣人自傲提了什麼鼎泰豐、阿里山;我吃驚的是,有歐美觀光客說,他們想去金門的古厝,我這個台灣的鄉巴佬倒不知道金門古厝有啥好看的,不過一堆破強爛瓦,哪比得上101?搞了半天,這些阿婆味、乾仔店,才是最濃的台灣味道。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COOL上來流言,提供網址,我發現一篇談澳門文化政策的東西,上網搜尋一下,還出現其他篇文章。我就挑選以下兩篇,大家談談。

澳門嚴格說特殊性比香港更低,因為更彈丸,而且香港還有強大的娛樂業,澳門大概只有靠觀光、博奕,應該說就是博奕觀光,而不是一般所說的文化觀光。

第一篇談澳門的文化政策與資助,仔細一看,其實澳門面對的問題跟台灣一樣,補助誰?補助標準?公文申請過程?這些團體能自立嗎?以及,文中還點到教育,澳門好不容易有了藝術進入中學教育,但是對等的社會配套機制有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兩天我看到這兩個新聞,感到同樣的一個趨勢。

台灣在文創面,是一個輸出國,但是不是對美國輸出,嚴格說李安在美國的外籍導演上,著名度不高,反而中國是一個台灣高度輸出的的國家;看到宜蘭的新聞,童玩節台灣曾最自豪,但是因為飆節慶過度,已經被檢討,加之經營不善,結束營業後,反而到對岸。
下面新聞,還有小S前進北大,我倒不想去談是否夠文化性,那是文化鬥爭問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長今還有在熱阿?都好幾年前的影視作品了,連野蠻王妃都過去了,現在看看咖啡王子,都算是去年的作品了。
可見台灣在認識韓國影視產品上,的確用功度不足,更不用說每天晚上在台灣第四台放送,面目都一樣的韓國師奶影集。

但是這個現象是值得注意的,韓國人非常積極在搞影視產業,包括出版產業。動漫是他們相當自傲的一支部隊,還有專門的報告書,可惜我們這沒人看的懂。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