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討論探究 (3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兩天在電視上看到專輯報導,關於台灣名牌包包的出租事業。
該店不止成列名牌包包供人出租,報導還強調,該店以帥哥店員當號召,就是鎖定婦女消費市場。
我們長期對檳榔西施十分仇視,簡直是台灣之恥,但是,從比較早在某百貨店(徐莉玲的中興嗎?若說錯向徐董道歉),就已經推出型男服務員,一時間頗為吸引顧客。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對於商業機制的恐懼,往往來自於不熟悉後的全盤否定。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若不顛覆整個交換方式,任何產業還是要按照這個遊戲規則玩。則文創不可免。
資金,在資本社會猶如血液,若缺乏它的帶動,各部門都缺乏養料。但是,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事實上任何新興產業,有新的idea,但是沒有資金,該怎麼辦?先前我們提到凱雷,但它屬於私募﹔現在想談的,是所謂創投。

嚴格說,投資,創投的細節我也不太懂。而且台灣創投業者,對文化創意產業也興趣不高。原因可能在於不了解,以及認為風險遠高於獲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中時與中廣新聞網合作的專訪,全文網頁po在: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60216/02.htm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董事長今天在經日寫了一份文,同版上,國內知名管理學者司徒賢達,也對高等教育寫下他的管理觀念。
兩篇文章表面上無關,但是從文創產業的人才培育上,兩者還是有關,為節省篇幅,一並po出。

首先談談徐董。這篇徐董是鎖定在未來可能成行的大陸觀光客,從她搭乘高鐵旅遊的觀感看台灣的不足。徐董所體驗到最生活上的現象,其實都存在。不過徐董手下千軍萬馬,似乎對這些現象都束手無策,還是回到了學學一貫提醒我們:要注重生活美學的觀點上。就論述層次,還是稍微薄弱了點,不過徐董又不是學術人,也不必太強求。(同時,我也在網上找到一個學學文創執行長于國華的對談錄,我整理一下po上來,大家不妨比較一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下出自於中時的藝文版。
我感覺的不夠徹底,不是她們犧牲的不夠徹底,而是版面放錯﹔如果放到二版,旁邊是王馬配,蘇貞昌宣布參選總統,那該有多好。為藝術文化犧牲大好前程(?)或在藝術這條路義無反顧的故事,比一批渾球配對的問題,更加有意義。
同時,如果只在藝文板,老實說讀者早就鎖定,在管道決定訊息下,刺激不了跨領域的朋友關注。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人眼中的西施(選自中時電子報新聞開麥拉)
(2007/02/26)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今天李家同教授在聯合的讀者投書,以下的觀點是對台灣產業、產業心態進行初步剖析的文章。突顯出我們過去討論過的兩點:
1. 代工心態─對原創性事務興趣不高,但是對改造、代理興致高昂。仔細一看,原來台灣人不想做賠錢生意,英國處理器、印度軟體花大筆鈔票終於研發成功後,我們又來改造代理。所以我們老是喜歡稱自己是資訊大國,其實應該改為『代工大國』而已。
2. 對基本功毫無興趣。這一點與第一點可以扣連,在代工起來以前,台灣人喜歡炒股票,炒房地產,其實是整個集體心態裡面的不同環節﹔當然人們不尊重搞基礎建設的,行銷迅速成功的泡沫英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想關於庶民的美學,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以下是今天中時的社論,某位博士後研究的朋友,到故宮參觀,對在地的喧嘩十分不耐。
如果靠觀光,光是藝術欣賞者無法支撐,這一點各個博物館都知道,像故宮,算是花了很多錢在行銷與異業結合。那以下的事件,突顯兩個層次:
1.庶民美學與菜市場:如果全民參與,就是吵吵鬧鬧,跟參加競選造勢一樣,那這樣的庶民美學好嗎?注意我們說過的塗銷,連台灣人的悲情都可以塗銷,故宮文化產業算啥?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期數位,劉維公老師與KURO的執行長對談,可惜網上沒有版本可以看。
之前,劉老跑了趟中國,剛好下面的觀點,不會深,大家可以看看,他怎麼看兩岸的文化產業競合,台灣優勢在哪。
我們從中國園區熱,探到台灣究竟要幹麻。我想,越談,焦點越清晰。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的文章內容轉貼自小弟的論文的某一章,用意不是在凸顯自己,或是嘗試對「主體性」做個清楚的定義,排除其他討論的可能。而只是嘗試做個系統的說明(當然這樣做必然會有排除和遺漏),以讓關於「主體性」的討論,可以更聚焦。
       由於我的論文比較處理市場經濟和社群文化的衝突的問題,因此後來又大量引用了亞蘭杜漢的觀點。至於關於陳光興等人的後殖民視角下的主體性,相對而言比較忽略。雖然我個人對陳光興的「去帝國」、「亞洲作為一種方法」等書頗有興趣,不過恐怕要容後有機會再敘。這裡面討論的東西,還沒有跟陳光興的理論對話的目的。
      只是如果主體性的形成涉及了文化霸權和反文化霸權的接合實踐操作,而同時學校必須成為一個「主體的學校」的話,我各人覺得這裡面和文化政策的本質有很多相近之處,而市場經濟和社群文化的交互辯證,以及在其間個人主體性的完成,更是讓我覺得和文化創意產業內在的衝突動力有關。因此在這裡野人獻曝一下,還請各位網友不吝指教。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剛去逛苦勞網,看到以下這則評論。上週吃著雞排(軍中美食),看到電視傳來國外女星紛紛拒用血鑽石,國內購物天后利菁也強調會搞清楚鑽石來源。
不過真的一如本篇所示,現象能撐多久?當帶著鑽石意味一個社會階級品味與能力時,握有一筆錢卻不讓人知道,猶如錦衣夜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與ZEN大探討出版業,更獲悉出版界的一些結構問題。Zen大提到了溫羅汀,事實上前幾個月,我也寫了一些東西,文後面以台大溫羅汀一代為例子,也刊載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藝文網站上。怕轉載來轉載去大家麻煩,於是野人獻曝一下。企圖拋磚引玉。
我想請Zen大對其提到的串聯多做聯想與發揮,那我只好自己先丟東西一起集思廣益。我的出發點,來自於電影與音樂產業,同為某種出版,兩者在80年代以前都紅極東南亞,卻到90年代後產生兩條勝敗完全不同的路子,我自己的看法,在於大小眾沒有分眾,後來又沒有透過分眾讓大小眾重新統合串聯,形成完整的產業型態。
在圖書出版業,也存在這大小眾問題,事實上在藝術文化領域也是。這個東西,在國外文化社會學裡面,也被當作重要議題在探討。台灣,嚴格說在文化工業的批判熱潮過了之後,轉向非常個人化的文化研究,題目是非常多采多姿,但往往沒有面對文化界的結構問題,所以我認為到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口號與風潮時代,事實上古老的「文化乎?工業乎?」的老爭議還沒解決。更別提怎麼去調和與統合大小眾市場。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如預期,根據經濟部工業局最新統計,2004年的產值達5,500多億元,僅較2003年成長10%,以目前進度來看,距離2008年目標1.6兆元目標,四成都不到,也遠遠落後日韓等國。

前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日前疾呼,政府目前努力發展數位內容,包括有線、無線電視等,這些與電影、廣告等文化創意產業息息相關,整體政策的眼光應該放遠,要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才會有相互加乘的效果。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涵蓋文建會輔導的音樂與表演、文化展演、視覺藝術及工藝;新聞局的出版、電影及廣播電視,以及經濟部下的廣告、數位休閒娛樂、創意生活及設計(建築、品牌和時尚)。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文化創意產業裡面,一直對於認知架構與產業流程分析相當缺乏。在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當中,角色與互動關係一直是其中關鍵概念,下圖,我想從整個生產/消費/回饋的體系,將幾個重要的角色位置標明,具體探討他們在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位置與角色。

請按圖看故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Anderson的《長尾理論》在台發行中文本,事實上,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很多地方具有高度長尾市場的特色。
我們透過電影與電視業的調查,初步從銷售成績觀看台灣影視產業的長尾特色。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