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國時報上,出現了一個區塊「張大春: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PO文回應淡大生」。在近來除煙火秀以外冷淡的文創討論,看來又會熱一陣子。因為張大春在他的blog文章中,用詞其實滿直接、也算難聽了。比如裡面出現有:致哀、惡性腫瘤、寄生蟲、幫閒份子、雞零狗碎、詐騙集團、浪費時間等詞彙。

【延伸閱讀】「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11/16/564264.html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兩天其實聯合報記者周美惠有一則專題報導,探討流行音樂中新為何命運多舛?

下面也很概要性地幫我們整理流音中心的一些演進過程,包括歷任主委的政策、預算,以及一些贊成或反對的意見。

這個中心籌畫了7年,每年都有預算,也每年多少都被檔了預算;7年,也有很多爭執,甚至是款項挪移的事情出現。連南部定址,還出現「這是什麼世界」的經典用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在經濟日報上看到一則,由於文博會蕭副總統致詞產生的迴響。

正好也扣連到昨天對對王偉忠的報導,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下面這一篇社論,大致也想這麼去想,不過再看看下面的一些陳述、提問,似乎看完也不知道究竟寫了些什麼?

不過倒注意到一個問題:當我們談文創產業時,現在漸漸發現到產業端有其問題,但是當發現問題時,比如下述談到的盜版等,怎麼面對?文中不斷出現「文化」或生活形態,但台灣的文化究竟說了些什麼?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翻開新聞,其實文創面的消息是有一些,除了花博以外,重點諸如一些大型展會展活動出現,比如文博展覽。

另外一個就是1112因應孫文誕辰,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被邀請進總統府演講,也提出了一些觀點。

我們是這裡比較奇怪的是,不太關心有什麼新的創作作品出現,什麼本土設計品、展演節目之類的,相反,我們關心的是看待文創的方式、觀點與意見。因為文創的問題要釐清,似乎不是立刻有個天才或人才、明君在世之類的,而在於:我們對局勢是否清楚、論理是否清晰?以及利弊得失考量過後,我們選擇一條最適當(成本最小、獲益最大)的路?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兩天有個新聞,盛主委跟幾家大老闆聯袂摸了水晶球,宣示要當文創「先行者」,不要當先烈。下面也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多觀察,包括對這些大老闆、大資金要投入文創,感到樂觀。

滿有趣的一點是,從這個角度看文創,視角跟其他意見又不太一樣,比如下面談的更多是企管、資金等。如果你一路都關心文創,早先對文創的談論,比較不是這種調性,有的主張要回歸文化本質、有的主張創意都市、有的主張台灣之光、有的主張社區....,當然主張者跟主張也有直接相關,所以圍繞在主委身邊的老闆,也是跟過去主張熱情的朋友面孔也不太一樣(倒是報導者還是同樣一位,也就撰寫「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的作者)。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中時上有2篇專訪魏德聖導演的專文,講述他對電影作為一種產業,甚至文創產業的看法。其實以他一個拍商業片為主的導演,說出這些意見,應該相當大部分把他對電影的看法表達得很清晰,重點有點到。不過有趣的是,他對電影業,乃至於台灣電影/文創業的看法,一定不等於其他的從業者或導演,只能說這是他一個願意或致力拍商業片導演對環境的看法。

像最近也聽到第四張畫導演對電影的看法,他這位留學國外、長期拍廣告片的導演,對電影的看法就不太一樣,他覺得電影是拍人、不是拍物品,跟講求商業利益的廣告不太一樣。那就更有趣的,這麼多導演,乃至於電影跟藝術界的意見對比,以電影來說,究竟是「第八藝術」?還是「必須接受商業洗禮」?下文提及的大小眾問題,在此兩個邏輯之間並不矛盾,甚至可以並存:商業片裡面也會有大小眾問題。

也剛好最近金馬獎發佈名單,許多媒體、影評人紛紛在討論哪部片好看?哪部片跟金驢重複率有多搞?其實小弟不關心這些問題,反而,中國大陸片從數量、從演員提名上,才是值得關注的。甚至從港片崛起後,台灣的工作者提名、獲獎的比例有多高?甚至土產的影片數量足以支撐起一個「獎」嗎?這跟電影產業成熟與否是否有關?如果台灣電影市場已經不構成熟,甚至要跟對岸「混種」,那麼這個獎項的意義為何?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翻開中時,看到他們跑去訪談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盛主委暢談他對文創法未來怎麼點火、什麼「創業圓夢計畫」。有志於此道的朋友,也就不用看下去了,趕快去申請卡實在。

這部文創法,能發揮到什麼程度?盛主委自己就已經從投資、從產業去看了,中時更訪談了幾位學者、從業者,也明白地指出文創法的界線。那麼,也就順便給各位複習一下文創法,大家也可以看看究竟限制、發揮各都能到什麼程度: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在工商上面看到這一則社論,大談文創,雖然標題是兩岸,不過主要還是以國內文創的政策、投資面介紹為主。

如果你仔細看看其實也沒啥內容,因為這就是把過去一段時間的政策綱領那出來寫一下,這樣也可以成一篇社論:話說的四平八穩,但其實可知性不高。

大概就是政策宣導吧。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不會在MSN上揪團看「海角七號」吧?

今天在中時上有一篇滿重要的投書,是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教授李天鐸、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研究生梁友瑄共同撰寫的投書,裡面從數據、從趨勢、從各國政策推動介紹,最後回到台灣,探討一個根本問題:台灣究竟是否適合推動電影產業?台灣對中國這個電影新興市場乃至於文創產業,究竟如何發展?

裡面也出現了「充斥著一股情勢看漲的假象」等用語,以及從數字上看,海角七號等片究竟是春燕來了,還是曇花一現?拉長時間點回去看,果然才別具意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感謝葉星分享。

的確在台灣的討論上,因為只看到結果,回頭去找原因,因此出現倒因為果的狀況。這一點我也認為,台灣對韓國的認識,還停在表面、追星(我指的是文創主流意見,不是指fans)。韓國人究竟為何這10-13年間可以異軍突起,台灣其實注意他們很久了,從假想敵到成為模仿對象。

現在台灣要推的文創院,不少說詞都是要比照韓國建立的。以下是一則8月底工商時報的新聞,第三段:「文創研究院設置依據來自文創法第7條,但發想是仿南韓的振興院組織,其旗下細分成電影振興院、文化觀光研究院、遊戲產業振興院、放送影像振興院及文化內容振興院等。」可見一斑。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做一些焦點性的轉型,只將議題、觀點鎖定在可以直接探討文創的話題上,一些枝枝節節的東西不再討論,所以,這幾個月來對於話題的選取上,驟然減少很多。

其實諸如在藝術界的鬥爭,PO版都毫無興趣,第一個是鬥爭能維持多久?第二個是問題可能也不會獲得解決。

倒是今天作家劉克襄,在聯合報名人堂上提的這一個意見,滿吸引人的。同時反過來想,焦元溥先前幾篇擲地有聲的名人堂文章,他好像很久沒上來談點音樂界裡面他看到的現象。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昨天晚上看電視,就看到了凱道上走起秀來。當然這種有名模+名人的場,是媒體的最愛。有話題可以報。

現在更有「公益」,那真是為辦秀找到了正當理由。下面也提到了,若不是有公益的後盾,怎會給申請的機會?

不過在這麼多冠蓋雲集(有人大熱天還穿了一大堆衣服來,揚言看秀時會脫),倒是在比較小篇幅的地方,看到兩則類似花絮報導,感覺才比較重要。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久沒有來介紹一下官方推動文創的較新進度。上上文建會文創推動網站,發現新些新的東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感到興趣的是產業趨勢,下拉網頁以後看到「現況趨勢」不過奇怪的是,好像最近發出的消息中,「中國」的消息多了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最新出刊的破週報上面,有一則短的夾敘夾議的文章。延續的是先前關於國外團體來台票價的問題。

相較於前幾次消基會或寬宏的辯論,在票價上打轉,破報這個討論更進一步,討論到階級問題。

事實上,藝術消費本來就有階級,但如果只限於文本解讀的話,就無法思考到階級,階級這種東西,也的確要票價,甚至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甚至更進一步說,他就是文化與商業交會的地方,當藝術「沒有商業」時,階級比較難以看的出來(因為沒有比價基礎),但是當有「市場」因素出現時,有採購行為,有依據售票/消費/生產體系產生的分眾,階級因素才看的出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針對華山,今天談的是票價。最近自由好像對文創的新聞感到興趣,也具有對比性。對比有兩重:
1.對其他媒體的比較。其實像這些國外大展、大表演,中時與聯合等不會沒有報導,但問題在報導角度。在另外那兩報,尤其是輪到他們主辦時,角度跟自由就不一樣。
2.跟自己比較,自由對文化方面批判火力較足,當然反省中國上力道也比較猛。過去這個園地比較是跟藝術小眾接著,現在越來越關心文創、產業面問題。讓小弟有種清新感。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自由上看到他們做華山的專題。其實華山大概這兩年ROT以來,變化滿大的,以前冷冷清清,給藝術家辦展,除非大展,否則人數不多,俺記得那個正門進去以後原本有個餐廳還是咖啡廳,最後只剩下知道門路的上班族去那午睡。

王董來了以後就不一樣了,他是有經營壓力的,還要上繳給文建會。自然活動變多,人數變多,當然烤香腸的味道俺偶爾路過過也聞過。

在自由自己的特稿最後有一句話:「恐怕不是主委盛治仁含糊帶過就算數,要拿出具體預算分配,不要忘記文創的源頭還是文化。」兩個層次問題:第一,文創源頭真的是文化嗎?第二,文化何其抽象,為何搞某種特定藝術的就不是文化?村上隆算不算文化人?小S算不算文化人?大眾文化/小眾文化界線在哪?為何王董,以及吉米、星光大道等,不能是臺灣的「精緻文化」?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關心文創的朋友,也都通知有這一則新聞。認為是重要得文創新聞。

不過呢,瀏覽一下,大概也是政策宣導。因為從報導方式等觀察,也就是後續文建會要在華山做的內容,這些先前文建會公佈的華山政策,大概也就是這些,基本上方針改動不大。

至於這麼做是不是維繫住了「藝術核心」?還是要「發展文創產業」?那就見仁見智,且發展方向不一樣,也很難拉的同一個平台對話。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中時電子報上看到這一則討論漢堡的發展,標題點了「文創」。陡然因為標題感到興趣。

不過看一看,綠色拉、藝術文化拉,大概也綜觀了這些方方面面的東西,其實過去看了很多。

漢堡是綠色都市,也不是新聞:我記得龍應台女士還說過,漢堡市這個港口最大的部會是森林部:不過還是沒有我們前進,我們比較多的是工業區、科技園區。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前陣子夏達女士來台,伴隨著對動漫的探討,大概每個週末都有一些在報紙上的討論。滿有趣的是,先前關於電影、足球等,也因為風潮有討論熱潮,但是,說真的,漫畫與出版這部分討論的水準比較高:小弟持的原因是,漫畫很快就進入產業討論,並且明確點出很多重要問題,比如人才培育、國人價值觀、產業鏈、生產狀態等。

像電影就經常會產生奇妙的幻想,比如拍了海七,台灣人因為重視本土元素大賣(台灣人拍的多數都是本土元素,為何只紅一部海七?),那就更別提談運動/足球的低水準,還有人主張要送巴西、每天找台灣之光....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報紙上看到這一則投書,感覺很有趣。雖然主旨是在談漫畫,不過仔細想來,當一個產業面對「政府扶持」這回事時,也大概都要面對以下筆者提出的困境。

其實不只漫畫,體育、設計、廣告、電影等,其他相關的創意產業,被操作的模式,資源挹注的模式與結果不也一樣。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